分享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历史解密坊 2021-09-10

民国时期,曾出现一种特殊的衣服,它之所以被誉为特殊,正是由于其制作原料居然是竹子。世界上难道还有用竹子制成的衣服?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老百姓的生活简单而恬适,无非就是衣食住行而已,衣之所以能够排在首位,其实也正说明了穿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原始社会中,无论是男是女,都曾是衣不蔽体的状态,后经过开化,人类开始寻找一些树叶遮盖隐私部位,羞耻感渐渐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了默契的认知。树叶遮蔽身体自然是衣服出现的雏形,但早期衣服的出现,却是用于抵御严寒的天气,毕竟人类没有天生的皮毛,只能靠覆盖一些物品保证体温。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类社会逐渐趋于成熟发展的过程中,衣服的主要功能也在悄悄地进行着转变,开始由保暖变成了装饰。如此一来,创造者们便尽力地寻找一些特殊材料制作衣服,让衣服最大程度地具备多种功能。于是,棉花、丝绸、粗布等材料迅速普及,成为制作衣物的重要原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颜六色的衣服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美好的元素,更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足迹。
民国时期,我国轻工业发展刚刚起步,衣物的制作原料仍以粗布与棉麻为主,只有少数贵族家庭才能穿得起丝绸制品。丝绸自不必多言,它们是衣服原料中的佳品,既轻薄又透气,但是冬季里穿着尚可,若是夏季穿着却会令人无比难受,因为人一旦汗流浃背,丝绸的衣服全部粘贴在身上,养尊处优的贵族却觉得非常不雅,有损自己的颜面。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问题总是需要解决的,人类的创造性再一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种由竹子制成的衣服随之应运而生。竹衣的制作材料是竹的细管,细管修长笔直且柔韧性强,在简单的加热烤制后,就可以编制成竹衣。竹衣的竹条密集度均匀,之间的空隙甚至可以穿过一个小指头,重要的是,竹衣自身存在合理的框架,不会随着人体外形的大小而改变。该种性质也决定了竹衣注定凉快的特点。因为它本身能够支撑起衣服,使得皮肤与衣服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有助于人体排汗。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竹衣的精巧之处,在于其本身的人性化设计。众所周知,竹子在干燥之后,顶端可能会出现断茬,一旦时间太久,断茬便有可能刺激人体,甚至会引起皮肤划伤。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竹衣制作者特意在竹衣的连接处安装有同等大小的珍珠,既可以完美覆盖断茬,又能让人体验珍珠的温润之感。不过,我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相比于廉价的竹子而言,珍珠却更加昂贵。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珍珠出自于河蚌中,是河蚌分泌出的一种结石类物质,其产量极少,每发现一枚都相当珍贵。古代养殖业不发达,没有现代大规模养殖河蚌生产珍珠的经验,只能在野生河蚌中寻找珍珠,故此,珍珠的价格都十分不菲。制作一件竹衣不仅需要大量的珍珠,更需要珍珠的规格大小相同,其本身的花费可想而知,若非富贾大家绝对负担不起,百姓们对其更是不敢奢望。自然而然的,竹衣就没有在社会中普及开来,而是昙花一现的在衣服发展的历史中转瞬即逝。

民国时,夏季曾有一种“空调”衣服,可惜现代人已经享受不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衣服的面料多种多样,所以,造价昂贵的竹衣自然无法跻身其间。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因为它们也曾是衣服家族的一员,为我们的老祖先度过炎炎夏日,做出过类似于“空调”般的贡献。


参考资料:《大话人类穿衣史》 张全龙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