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元伟

 王亚民书画研习 2021-09-10

曹元伟是笔者很尊重的师长。他曾在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入展50余次,体现了他在专业上取得的不凡成绩。他的书法以二王为根本,用笔精到、结构巧妙、气息清雅,在当代书坛行草书领域比较突出。

曹元伟学二王行草书法,在阅读之后又太让人熟悉了,总有“似曾相识”之感。每个时期学二王书法,都有每个时期的形态、神采,如海派中沈尹默那个时代,沈尹默、白蕉、潘伯鹰这一批人笔下的二王是一种风貌,与今日绝不相类。

时下学二王又是一种样式——一种极为新鲜的写法,可魏晋风度并非如此。曹元伟是这个潮流中的一员,他的雷同,并不是他效仿当代某人,而是这样的字在同一时段下见多了,不由自主相互之间笔下接近了。

清人袁枚认为:“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一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比王羲之书法给予的影响还要大,也就不免趋同了。譬如,曹元伟的行草就让人觉得与刘京闻以前的字相似,或者反过来说,是刘京闻太相似曹元伟了。

作为学晋人书,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多人效仿,如何自立不似他人,为何有意中、无意中不似?古人字帖是用来学的,每个人对帖的理解千差万别,笔下也应该多有不同。可现实是当代学二王书法的大多如出一辙,这还是要从自身来细细反省,雷同毕竟不是好事。

曹元伟的行草创作中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单字佳好,整体却不够和谐。常常不恰当地在行书中插入草书,虽然动感增强了,却显示了不自然,是有意为之。奇怪的举动能够引人注意,奇怪却不合情调,令人不知缘何突兀而起。

欧阳修曾认为逸笔余兴挥洒最好,就是淡淡的、自在的,甚至不经意一些。曹元伟书法中,对有些笔画的强调,就显得十分生硬,没有自然之趣,料想王羲之这样的人,在创作时绝不会有这样的做法。

比如下面的“明”、“人”、“风”等字,在起笔、转折处太费劲了、太扭动了,使书写的强调走向过分。不自然的书写,令人阅读时也会一脑子的不自然。


曹元伟笔下还有另一种创作形式——诸体杂糅的写法。看似章草书风,其实是一个大拼盘,其中有篆有隶,有汉简、章草,有行书、草书,全都进入一幅之内,让人觉得芜杂混乱。

时下书法资料越来越多,多到目不暇接。每位学习者都认为自己博采百家以示涉猎之广。但是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只得皮毛之相,没有深入,也没有质量,只是所学之数多而已。把这些体都凑到一块,也就是一件十分混乱的单字堆积了。

曹元伟的这类作品除了单薄,主要是缺乏一个主要的基调——究竟要表现什么,有能力表现什么?难道把诸体的字都放在一纸之内就是一件作品了吗?

把这些来路不同的单字放在一起,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的,将杂乱总多为一,化杂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语言环境、语言表达的韵律、节奏,使之上下有情,断续有意,成为痛痒相关的一个整体,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艺术劳动的。


如果像现在这般堆在一起,那也未免太简单、轻易了。学很多书体本身就是难事,即便功夫下足了,要熔为一炉,又是难上难的事。书坛中人喜欢说自己熔为一炉,多半是文人造语多子虚。

相比而言,曹元伟书法以行草为优,如此多体杂糅只是等而下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