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与考试|二十九:万古最浓之愁思,原来在枫桥(张继《枫桥夜泊》《宿白马寺》、鲍防《状江南·孟春》)

 qiangk4kzk8us4 2021-09-1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千古之绝唱。读了这首诗之后,有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那条停泊在枫桥浓重夜幕下的客船,究竟装载了些什么?

在少年时代,每当我诵读《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诗中的寒山寺总是让我神往无比。在我的想象中,寒山寺的画风,应该是这样子的:高山耸立,月落星繁,大树森森,古寺隐隐。雄峻的悬崖峭壁之下,大江横流,寒风阵阵。悠远清亮的钟声之中,一叶孤舟寂寥地泊于岸边。看景不如听景,当我若干年之后亲临寒山寺之时,真的难掩失望之情——跟诗中营造出的意境,相去也太远了一些。

人过中年,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我对《枫桥夜泊》有了这样的解读:张继笔下的那艘客船,原来搭载的是孤独与哀愁。在诗人的渲染之下,这种孤独与哀愁,升华为万古之永恒。冷霜满天的夜晚,树梢的乌啼与寺中的钟声,让人心生彻骨寒意。此时江中忽明忽灭的渔火,映射出的也是凉意而非暖色。更巧的是,江边这座寺庙的名称中,也有一个“寒”字!此情此景,自然使漂泊在外的“客”,无比思念故乡温暖的灯火,从而生发出万古之“愁”。

张继,乃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氏,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张继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并且张继的口才很好,长于辩论。每每舌战群雄,难逢对手。虽然满腹才学,但是张继的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根据有关史料文献分析,进士及第之时,张继已年近四十。在这期间,他屡试不第、疲于奔波,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考中了进士,张继却没有通过吏部的官员铨选,只能回家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七八年之久。无奈之下,张继只好走迂回道路,投笔从戎做了个随军幕僚(征西府中供差遣)。这份差事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继终于等到了政府的正式任命,做了一个下级文官,后来又做了检校员外郎。此时的张继,大约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几年之后,张继被外放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到任只有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

由于常年漂泊、为官不显,再加上张继为人正直、不贪不占,他的生前身后十分清贫。也难怪,张继能写出万古之愁的《枫桥夜泊》来。在张继的《宿白马寺》中,也可以品读出浓浓的愁思: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在张继去世以后,朋友刘长卿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悼诗。其中有“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这样的句子。死了以后连葬礼都没钱如期举办,不能入土为安,可见张继为人清廉,生前两袖清风,死后家无积蓄。而其中的那个“愁”字,精准概括出了张继人生经历的主基调。

张继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的诗作传世不多,只有几十首而已。在张继的诗作中,以抒写悲愁情怀的作品居多,因此可以称其为悲情或者愁情诗人。好诗不用多,一首足流传。只凭著名的《枫桥夜泊》这一首绝唱,便足以使张继名传千古。

张继有个同榜进士同学,也是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人。此人名叫鲍防,跟张继是老乡。

在鲍防的少年时代,家境十分困顿,时常出现入不敷出、衣食无着的窘况。但懂事明理的鲍防,自幼笃志好学,十分用功。年纪不大,鲍防就以善于词章而闻名乡里,成为当地青少年学习仰慕的楷模。

鲍防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很顺,金榜题名时已过而立之年。进士及第之后,鲍防被封了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小官(太子正字,正九品下)。在官场上,鲍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由于认真负责,业绩不凡,鲍防被逐级提拔,历任员外郎、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御史大夫、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务,是唐代名臣之一。

在唐代,首都、陪都和皇族家乡所在地的“府”这一级建制,大体相当于州,但是规格要高于州,地位也更为重要。唐初即设有上都(长安)京兆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北都太原府,这就是著名的“三都府”。在“三都府”之中,又以京兆府的地位最为重要。

“三都府”的长官称为“牧”,原则上由亲王挂名,但不具体管事,实际主持工作的长官为府尹。朝廷对于京兆尹人选非常重视,有所谓“京兆尹天下取则之地”一说。也就是说,京兆尹这个职位,不是随便哪个官员都能做的。出任此职之人,必须官德高尚、声望服众、德才兼备,能够成为各地官员之楷模。鲍防担任过太原尹、京兆尹这两个重要职务,很不简单。

值得一说的是,鲍防曾受朝廷委派,担任过制举“贤良方正”科的主考官。他办事公道、慧眼识人、唯才是举,选拔出了柳公绰、穆质等名臣,受到了朝野一致好评。柳公绰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历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京兆尹、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等职务,政绩颇为不凡,是为唐代名臣之一。鲍防自己曾做过京兆尹,又选拔出了一个京兆尹的弟子,亦属佳话一桩。把优秀人才从众多竞争者中甄别选拔出来,是一个考官的应尽之责。要做好考官,当学鲍子慎(鲍防字子慎)。

在唐代,鲍防也是位有一定名气的诗人,与谢良弼被时人并称为“鲍谢”。

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

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

鲍防的这首《状江南·孟春》,写得清新明快,很有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