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留下的遗产

 尚廉心语 2021-09-10

父亲是2011年8月12日去世的,距今已十年了。7月8日是他的诞辰日,印象中从他七十岁过后,十八年时间,大凡他的生日,我和姐姐都要赶回家陪他,算是儿女对老人家的爱心与孝心吧!眼看又到这个日子了,今撰文表达缅怀之情。

父亲1985年 北京·中南海

父亲虽说生于富庶之家,但少年惨遭不幸,祖父母在他十岁前皆病故;中年的他蒙冤受贬,不惑之年被开除公职,回乡劳动改造达九年之多;然而,父亲的晚年却是幸福的!苦尽甘来,安享天伦。有教师退休待遇,有个人兴趣爱好,有母亲体贴关照,有老友交流互动,有儿女秉持孝道。遗憾的是,去世前一两年患老年痴呆,时而恍惚神志不清。

父亲留给后代有形的最大遗产,莫过于故乡的三间老屋。它还是1978年获平反凭补发工资,于1980年春原地翻建的住房。2000年后,身在他乡的儿子终于居有定所,曾提议父亲卖掉老屋,搬过来一起住,可他执意不接受,要不老屋早就无影无踪了!现在的我才明白父亲坚持“守住老窝不放,原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啊!

如今这四十年房龄的老屋已摇摇欲坠,虽说对它怀有感情,可面对现实却无以修缮,暂且安于现状。

父亲去世后,留下千余元存款,按规定还享有一年多的工资,这逾万元遗产,我们觉得应交由母亲保管或支配(母亲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亦离开我们)。

去年,上级落实公职人员房产补贴政策,意外收到父亲的三万元房贴,这笔“巨额遗产”恰给他孙子交了面试的培训费。

如今,被我收藏的父亲遗物还有这些:他生前购买且读过的书如《古文观止》等;在他生前编印的诗作选《鸲吟集》;还有零星散落的笔记或手迹等。这些纸质文本中载有父亲的心血,唤醒对他的怀念,我也视为父亲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父亲留下的还有更珍贵的遗产:它是无形的是侵入血液和生命的,这就是精神传承!至少包含下面四点:

  • 善待人

父亲生前多次说过“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立身处世的法宝。

记得被下放劳动的那些年,乡亲们过年时写春联,都找他义务代劳;邻里们写家信也都找他代笔;在那受管制,被监督”的岁月里,一起从事农业劳动干部群众,对他仍心怀敬意,从没恶语怠慢。我想不仅因他腹中有点“墨水”,而是“待人好”的品性在支撑。

印象中,凡是亲友赠与的礼物礼品,从不独享独占!食品食物,都要与家人分享;用品藏品,常作为礼物再转赠别人。

我记忆犹新,一位曾经的领导,好多年前的闲聊时问过我,“在我们学校,你知道哪个最被人看好?”我怎么也想不到,他要说的这个人,竞是我父亲!

每与他的学生或同事邂逅相见时,他们总爱回味父亲的好,回忆其善行善举,令我感动也颇为自豪!

或因他善待人,真心待人好,才有了时隔三十多年的台湾李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特地来大陆与他唔面,并带来珍藏多年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见下方)。

或因他善待人,真心待人好才有了他复职后不久,贵为江都引江水利枢纽领导的陈先生,策划了一场师生聚会,陈专车接送他与阔别二十余年的几个门生欢聚畅谈。

  • 喜动笔

父亲喜动笔,晚年的他在枕边总爱放置纸与笔,随时记下灵感或佳句,据说有些诗作就是这样形成的。

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下放劳动期间也不忘每天都记,他认为这样利于增进修养,并提高写作水平。不过由此也惹出了事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还是“不忘阶级斗争”的年月,像他这种人是必须“时刻提防”的。某天夜里,两三个干部突然上门搜查,发现了他的多篇“黑日记”,如获至宝,当作“不满现实,散布反动言论”的证据,发觉隐藏在身边的“阶级敌人”的新动向。不日,乡领导在村里召开“阶级斗争”现场会,他当然必须到场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

父亲看书爱动笔,特别属他自己的书,少不了勾勾画画,做眉批总批,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感言。若是借阅的,则只能做摘抄了。我觉得这才是真读书,也是有成效的阅读学习,他就是这样给自己不断“充电”,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得以进步与提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说起父亲爱动笔,不得不说“毛笔字”,这也是他一张靓丽名片,他的书法艺术在当地民间被广为称道。靠的是兴趣引领,更是他坚持不懈的练习的结果。“真草隶篆”都拿手,在我印象中,他坚持每天练字长期不辍!

  • 能坚持

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可大部分人却死在明天晚上”这是人性的弱点,是缺乏坚持精神的悲剧

“有恒心意志坚,有毅力不懈怠”,这是父亲人生的写照,更是留给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文说他“不动笔墨不读书”,善自学有成效。有始有终,绝不虎头蛇尾,坚持到底,从不半途而废。正是凭长期的持续奋斗,他的学识水平大有长进。

正是靠这样的勤奋自学,一个仅上过几年私塾的他,竞被人以为是“天之骄子”(大学生);正是这样的勤奋自学,边教边学,竟胜任了小学阶段包括音体美在内的各学科教学,曾一度担任中心校长;正是凭这样的勤奋自学,离开教坛十年后复出,小学教员的他被中学校长聘为语文教师。

个人自我保健方面,晚年的他始终坚持从不中断。比如“叩齿”这看似极简单的动作,他坚持了数十年,终于见到显著成效,及至晚年满嘴牙齿基本完好,咀嚼能力与年轻人无甚区别。

晨早起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爱节省的习惯等,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靠的是自律与恒心!由此,铸就了他的鲜明个性,也成就了他无悔人生!

  • 重整洁

大凡他用的书本、衣物等,从不乱放乱丢;他办公桌上、睡觉的床上,看上去总是一览无遗,给人清新悦目之感。甚至他所处的环境,都给人整洁美观、优雅得体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一次母亲不在家,我看他做菜,从洗菜切菜炒菜到烧熟,整个过程都那么的井然有序。看他做任何事,也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决不是刻意做着,他或天生就有“重整洁”的因子!经过他手工的“产品”,充满美感,无可挑剔!

多年前,一同事跟我回老家办事。返回的路上对我说,“你老家虽然陈旧狭小一些,但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被老人收拾得很整洁,让人看上去舒服惬意。”

这种爱整洁的习惯已无声地传递给了我。每当收下晾晒的衣服,都习惯将它叠齐整好放置;每当看到台面上杂乱放置的碗碟,不禁要去收拾整理归类;每过一段时间,总爱把书桌里作一番清理,方觉心情舒畅。

父亲远去天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留下的物质遗产或将消失殆尽,可宝贵精神遗产会被后代永远传承,作为子孙们修身立世的宝典,成为人生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