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步,需要穿对鞋

 老威小屋 2021-09-10

“ 没有一双鞋是所有运动形式通用的。

今天是教师节,广播里两位主持人在开玩笑,说上初中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体育老师身体最不好”,因为经常会出现“今天体育老师病了,体育课改物理课(数学课、语文课)”这样的事情发生。

原来,他说的是“体育老师被病了”,是一个黑色幽默。

我想起,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是物资极大不丰富的年代,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体育老师也主张,不要穿着那个年代最普遍的布鞋去跑步。那时候,谁有一双回力小白鞋,那简直要帅上天去了。

我的第一双小白鞋,是我的大姐送给我的。多少年过去了,当年洗后用牙膏粉铺洒,使得干了以后不会因为水渍发黄的玩法,历历在目。

我在运动系列文章中,写有关鞋的内容比较多。我不知道我对运动鞋的爱好,是不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跑步是迈开腿那么简单。其实不然。

脚最辛苦,最应该被善待。而现代的鞋类,分门别类越来越细,即使在跑步这个大的领域里,也有非常精细的分支,以应对不同的跑步形式。

选对鞋去跑步,是严肃的跑者,应该有的态度。

一、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鞋

慢跑鞋、竞速鞋、马拉松鞋……

支撑型、缓震型、指导型……

顶级鞋、次顶级鞋、普通级鞋、入门级鞋……

这些概念,我们耳熟能详。有人觉得是厂家的宣传噱头。或者认为“顶级鞋”、“次顶级鞋”仅仅是高级和昂贵的意思,其实还真不是。顶级、次顶级,都是指在某方面的性能而言。以支撑型鞋为例,顶级、次顶级,是指对低足弓人群形成足弓处支撑的“性能强大”而言,并不一定因为更昂贵而被称为“顶级”。

当然,性能越强大,用料越充足,自然也越贵。

因此,顶级鞋、次顶级鞋的适用对象,也就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大体重人士。

关于性能强度(顶级、次顶级、实用级、入门级)和功能类别(支撑、缓震),之前我们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简单来说,性能强度按照体重大小来取舍——小体重的人就不必穿顶级鞋。功能根据脚型来取舍——内翻型多数取缓震,外翻型多数取支撑。

这样就基本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鞋了。

小体重穿高性能(顶级支撑、缓震)的鞋,会比较累脚,固然不可取,但是大体重穿低性能(竞速型,轻便型)的鞋,也会导致各种不适应,甚至动辄抽筋,带来伤病。

二、不同跑步内容,适用不同的鞋

即使同一个人,在日常的跑步中,只要不是那种万年如一的跑法,一定会有不同强度,不同类型的课表。也不应该盯着一双鞋穿倒底。

在长距离慢速度跑中,适合穿慢跑鞋。

如下图Brooks Ravenna和Asics Nimbus。


通常那些在产品序列里分量最重的(就同厂产品序列而言,往往也是防护性能最好的),一般都定义为慢跑鞋。慢跑通常距离长、时间长,脚步步数多,脚反复落地震动的次数最大,因此,鞋的支撑、缓震性能对保护关节、腿不受损伤,意义重大。

而一般慢跑对竞速的要求通常不高,300克上下的鞋,在慢跑中,也不算什么累赘。

在竞速跑中,可以穿轻量为特征的竞速鞋。

竞速跑,一般是指有速度追求,距离通常不长的跑步。譬如5公里测验,10公里测验,间歇跑训练中,经验比较丰富的业余跑者,可能会选择比较适合竞速的鞋。

经验更丰富、水平更高的跑者,可能在更长的距离上,依然有速度的追求——参加半马,全马比赛的运动员。在确信自己的脚力足够好的情况下,也许也会穿竞速鞋参赛。

人们对竞速鞋的追求真是越来越极致了,通常这类鞋在200克到250克之间,超过250克大概就不能被称为竞速鞋了。

著名的Saucony Kinvara大概算比较有代表性。事实上,我因为对竞速没有任何追求,所以,也只穿过这一款专业的竞速鞋。

介于这两者之间,大概就1小时左右的节奏跑了。

节奏跑的概念,很多人采用。一般是指,高强度有氧(心率3区为主)的持续较长时间的跑步,通常都在60分钟到90分钟。因为以心率3区为主(有时候会少量突破到4区,进入混氧状态),因此,通常速度比较快,在这样的速度下,60-90分钟左右,腿的疲劳程度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我在跑60-90分钟的节奏跑时,最喜欢穿的,是多威的MR3900(系列名称叫征途)。我没有想到,从4月份以来,在其他鞋一起穿插服役的配置下,两双征途,竟然不知不觉间,穿着跑了分别有738和230公里了。真没有遇到过大底如此耐磨的鞋,至今没有超过它的。


今年对多威有点偏好,尤其是42码的那双,脚感比我多年来穿的Asics和Saucony的42.5还大一些,所以加了一双鞋垫。经过调校,感觉非常好。

事实上,周末的2小时慢跑中,有多次,是穿着这双鞋跑的。

三、挑战自己,要有个度

运动爱好者,乐意挑战自己。这个是好事。但是也要遵循科学。

可能有的人会说,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最高的配置,也不过是一双小白鞋(实际上我大学校队里训练配发的,也是国产黄金品牌回力小白鞋),跑得不也挺好的吗?会不会是现在物质发达了,人就变矫情了呢?

说起来也是。但是那时候人去100公里外的旅程,是要按照一天的时间来安排的,现在你还能适应吗?人还是要与时俱进的。

更何况,在更讲究设备对人体的友好性的同时,运动成绩的确在逐步提高,这说明这些“矫情”,是在现有的科技支持下,合理的,应该顺应的。

我们不能拿有些赤脚跑马拉松的大神这种孤例,来作为对共性现象的论证。

我曾经因为无知,在训练基础非常差的时候,穿着Nike Free去跑半马,出发前,我的确抱着“特地练练脚踝”这样的念头的,但是跑下来后,痛苦可想而知。

而在两年后,我穿着多威MR3900这样轻量化的鞋去跑半马,也没有特别的感觉,更没有什么痛苦。第一次穿轻量化的Nike Free鞋去跑半马,导致极度痛苦,不是Nike Free的错,是我自己无知的错。

我很保守,不喜欢对自己造成极度挑战。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以追求健康为目的的运动爱好者,首先要不使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在有可能、有条件使自己的运动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时候,就尽量采取那个健康、合理的方案。

四、那些陪伴我经历各种“第一”的跑步鞋

1、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地点,奥森公园。出场:Asics Kayano,顶级支撑。

我极度爱惜这双鞋。去奥森的途中,开车穿了别的鞋,到停车场后,才换上它。跑完后立刻换下来。

这双鞋最大的感受是两点:

一是面料实在不牢固,图中鞋口被磨破的地方,其实服役没多久就破了。而且因为在300公里左右的时候,鞋面破损,我做了一下修补,结果导致硌脚,疼痛到无法忍受。勉强支撑将近500公里的时候,就退役了。

二、底不错。退役时,大底完好,中底性能依然较好。如果不是因为修补导致的意外退役,它可以继续完美支撑到800公里没有问题。

2、第一次跑北京二环。出场,MIZUNUO预言。顶级(支撑还是缓震?)当时没有留下图片来,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这双鞋并不如看上去那样厚重,鞋的重量我不记得了,反正不是很重。鞋面非常轻薄,适合夏天穿。冬天穿的话,脚指头瞬间就会冻僵。

这个机械避震结构是其亮点。第一次跑北京二环,能够完整地跑下来,脚并不特别疼。我总觉得它的前掌非常硌脚(就是避震太强,太硬),适合后跟着地。

这双鞋我驾驭不来,跑得很少。后来基本上以日常休闲穿着为主。在2019年一场西北游历之后。它坚固耐磨的大底,适合在隔壁滩上寻欢。经过一番折腾,鞋底和鞋面开了裂口,回来就直接就退役了。

3、第一次徒步北京三环。Saucony Triumph(胜利),顶级缓震。也没有留下图片,下列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徒步三环,洋相百出:

先是佩戴的Garmin FENIX2在国贸附近发生跳跃,大概是所处地段高楼林立,而高楼又以玻璃墙面为多,导致信号跳跃。几秒钟就记录1公里,连续记了4、5次,必须关机重启。满心希望画一个三环轨迹整圈,活生生被拆成两段。

其次,是后半程到南三环的时候,踝关节疼得不行,在路边坐下来揉揉。搞得路过的人纷纷侧目。

三、离家还有一公里多的时候,竟然手表没电了,彻底终止。好在来不及保存的信息,在充电后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同步到GARMIN系统里。

这双鞋在我大体重时期,非常适合我。只是它的鞋舌头容易歪。它的鞋带非常好,不容易散开,鞋退役以后,它的鞋带后续在三双鞋上服役过了。我对Saucony的喜爱和信心,就来自它。

这双鞋一直穿到鞋面鞋底都破损才退役。退役前已经在鞋面打过补丁,好在我不怕难看,它的补丁是打在外面的,如果打在鞋的里面,恐怕就跟上面那双kayano一样,修完就死。

具体里程数没有精确记录,根据年度的总距离(一般会好几双鞋同时穿),大概在700公里上下——大体重下穿鞋真的废。

4、第一双累积超过900公里的(准确记录925公里,与其他鞋同时服役),Saucony Ride,次顶级缓震。


这双鞋经过这么长距离的奔跑,中底完全塌陷,左脚大底外侧磨损严重。鞋面却完好。之前退役的鞋,都是鞋面先坏。

对它的印象,比前一双同厂顶级缓震“胜利”还要好。

5、第一双完成全马的鞋。Brooks Ravenna,次顶级指导性(它家的特别命名法,表示缓震与支撑都很兼顾。)

这双鞋至今的服役里程才200公里左右,穿得很少,因此还在服役中。

这是目前为止,感觉最好的鞋之一,与它并列第一的,就是上述记录了900多公里的Saucony Ride。

6、第一双爱不释脚的国产鞋,特步蜂巢动力。

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对这双鞋做过这样的描述:

这双鞋总共大概跑了大概600-700公里,服役时长一般。跟鞋面坚固、包裹性出色形成对比的,是中底有点塌陷早了些。不过我还是归罪于我自己当时的大体重。

历史文章:

【开始跑步】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1)身体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2)穿戴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3)步频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4)心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5)跑姿

【器材体验】

以M430和VM为例,闲话Polar两代产品

严肃跑者的选择:Polar M430

取Garmin 5X和Polar 430各自的所长为我所用

实测佳明、迈欧和polar的心率设备

对佳明和polar跑步装备的建议

【训练心得】

如何在Polar生态中设置训练计划

以个人实际案例说说间歇跑

在减肥话题里经常鼓吹HIIT的我,为什么自己经常在跑有氧?

怎么判断自己在慢跑、有氧跑、HIIT跑和燃脂跑

各档心率的训练效益

四种常用心率区间设置,殊途同归

运动中有所克制,也是一种戒“瘾”

【健身收获】

健康,除了健全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情绪

瘦身后遇到小区里的人,都这样对话

室内练习:有氧、无氧各自的瘦身作用

运动难见成效的一些原因

这样练,减脂减重不应该是件苦差事

切身体会:减重减脂的一组小tips

闲话睡眠与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