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中有很多当教师的,尤以女性居多。想好了选其中的一些代表请的吃个火锅,或者约个串,或者爬个山或者赏个秋,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具体操作,正考虑时,却被一位老师反约,说下午六点一起吃饭,望按时参加。唉!不知不觉又把老师吃了一顿。 老师们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应酬,也很少请客,既然请了,也推辞不得。尊师重教,这大概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了,就是陪教师吃个饭,敬上一杯酒,献上一首歌。 我赴约,也按照这样的想法做了,敬了酒,只是没有给献歌。喝酒比唱歌简单,脖子上不卡,而唱歌如果气息下沉不到位,会提喉,闭合不当,憋的面红耳赤,一时下不了台阶。还有一个原因,是没人提议,一旦有提议,我会站起来,吼上几声,这样酒精也挥发的快一点。 与教师这个职业比较搭配的一首歌,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是原唱,可惜我学了师范专业,却转了行,做了宣传工作。校园的环境多好啊,是一块净土,朗朗书声,总给人一种期待,让人时时联想到春天的枝头,溪流,还有美好。 我很少在家校联络群说话,觉得咱这家长不太合格,自卑。但是,在教师节这一天,还是没有按捺得住,发了一条祝福短语。很多家长紧随其后,也发,似乎不发就显得不配合。 发与不发,大概都不会影响老师的责任心,他们和她们也不会在意。最实惠的,是给涨涨工资,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现在的孩子,过于骄惯,养尊处优,老师也不敢太严格,万一被家长举报,说成体罚,无异于引火烧身。 我上学那会,由于调皮捣蛋,经常被老师训戒,课堂上走神,粉笔头子愣不丁飞过来,击中脑袋。有次上课睡觉,梦游,被罚站一个上午,家里人根本不知道这事,再正常不过。如今,我的老师们都逐渐衰老,时光如梭,这种场景再也不会重现。 后来有机会去学校讲写作,乐此不疲,站在讲台上,仿佛回到过去,人一下焕发了青春,算是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我有一个原则,就是给学校的授课不收费,纯公益。当然,校方非要请的吃碗面,我也不强烈反对,会顺水推舟,说好吧,反正到哪里总要吃,就近,简单,不敢奢侈。 去看望过一次丁便玲老师,她住的离我不远,就在延安百米大道这一块,有时路上遇见,她早已认不出我,我也得上前打个招呼,问候一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带过的学生太多了,记不起是正常的。作为一个人,不忘师恩是一种品格。 现在的减负,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师的生存状况,学生累,教师更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方法应该真正体现在日常。重视教育,就不要去打扰学校,不要把一些不相干的政治任务强摊给学校,少去视察,少参观,少形式主义,少戴紧箍咒。 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不足以撼动沉重的机制。也许有人会说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管不行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马虎不得。 教师节是一个神圣的节日,过隆重一些是应该的。昨天看到一些地方禁止学生给老师送花或礼物,我很不解。这也是一种礼仪的教育,是和社会上那些给领导送礼是两码事,只是不要暗示或引导,不要太铺张,不要搞成利益输送。如果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也未尝不可。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