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年,那些读书的故事

 大春观察 2021-09-11

早年,那些读书的故事

作者韩  今
“阶梯”和“灯塔”,是名人们对书籍的誉称。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有三本书,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一本是《说唐演义全传》,清代英雄传奇小说。写了隋末农民起义到唐王削平群雄,太宗登基中瓦岗寨英雄聚散的故事。这些草泽英雄的仗义豪侠,勇武神力,给年轻的我巨大的影响。秦琼卖马,结识好汉单雄信,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至今还能完整叙述。书中英雄的排名,多数也都能一一道出。天下武功第一的李元霸,被自己抛上天空的流铛锤落下砸死的情节还清晰记得。

是初一的时候,在南外图书馆借的这本小说。当时男同学排队借这本书,我是在答应帮助一个徐姓同学,晚自习时帮他写一周的大字,(那时要求每天写一张毛笔字)才插队先睹为快的。看到过瘾的地方,要熄灯了,就跑到厕所,在昏暗的电灯泡下再读上两回,记得全书一共68回。徐同学后来当兵,在部队训练时被炸药炸伤了双眼和一只手。前些年去无锡的荣誉军人疗养院看他,还谈起这段帮写大字、插队看《说唐》的故事。

《说唐》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还培养了一帮男孩崇拜英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骨义气。
六十年代中期大学毛主席著作,看到一本打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饥似渴的感觉。主编艾思奇,延安时期就写过一本《大众哲学》,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辩》一书是艾思奇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时,主编的第一本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我的人生观大概就是在这本书的阅读中形成雏形。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如存在决定意识,事物发展的波浪似前进和螺旋上升,量变与质变,看问题的一分为二等。艾思奇很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复杂深奥的哲学观点,使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至今念念不忘。

在后来的工作中,无论是担任公司的团委书记,工厂的厂长,还是市级机关的工作人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记得刚去当厂长那会,因为薄膜质量问题被《南京日报》头版点名批评。运用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原理,我带队下乡赔偿,并借力发力,迅速整改,推动工厂的质量管理。一个月后,《南京日报》又在头版从正面进行了报道,辩证法帮助我有效地处理了危机。

我还别出心裁地试图把这个法宝传授给上小学的女儿,给她讲辩证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问已到不惑之年、在南外当老师的女儿:“还记得小时候我给你讲哲学啦?”她说:“记得记得,骑车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一分为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天念叨。”她说每次给学生们写评语,脑子里就是“一分为二”,讲优点,提希望,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她被评为全市的优秀班主任的消息,我比自己得了先进还高兴,给她的贺词就是:“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还有一本是《人性的弱点》,美国社会学家卡耐基的名著。我是在书店里被书中的目录吸引的:“如欲采蜜,勿就蜂房;左右逢源的方法;如何给人好印象;你不可能在争辩中获胜;如何使人和你合作......”

卡耐基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通过一些普通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激励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找到人生的方向。据说发明家爱迪生,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洛克,台湾的塑料大王王永庆,印度的圣雄甘地,还有今天华为的任正非,都受过这本书的影响。《人性的弱点》里有太多的金句和篇章,是一本情商学习的教科书。
我之所以记住了这本书,是因为几十年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多观点使我尝到甜头。书中揭示的人的弱点,是自尊,好面子,不愿被批评,所以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就是要尊重人,不要轻易批评人。如果要批评,也要有保留面子的方法。
当然,记住观点容易,但要很好地实践,就不那么容易了,也难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有限,有一个情商高低和自我修养程度的问题。一些观点,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慢慢体会,例如那句“争辩没有赢家”。年轻的时候,哪个不是争胜好强,喜欢在争辩中获胜?后来才慢慢体会,你在话语中胜利了,却伤了对方的自尊,在情感上输了。有时候聪明地指出别人讲话和工作中的不足,虽然能博得大家的喝彩,但从长远看,得到的比损失的,要多得多,我自己生活中的教训多多。

我很愿意优先把这本情商的教科书,推荐给年轻的朋友,因为你们的路很长,路途上总要和人打交道,听听大师教导有益无害,优秀的书籍是大海航行中的灯塔。还有那本《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你想走得更远一点,不妨也读一读,是教你工作和思想方法的。至于《说唐》,闲下消遣的时候,也是一本好书,读时欲罢不休。

作者简介:

韩 今,男,南京市市级机关退休干部,江苏省、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央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作品百余篇,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地方报刊中获奖。所著文学作品集《老团长与新房客》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老团长与新房客》 韩 今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