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和你不熟的人,才是你真正的贵人

 wupin 2021-09-11

这是Spenser的第1016篇文章

前两天有读者给叔留言,说大学同学找自己合伙创业,问我要不要加入?

叔只问了他两个问题:

你们一年联系几次?之前的工作是否属于同一领域?

他回复是老同学也是同行,几乎每个月都要喝一次酒。人品绝对没问题,就是投资项目不知道靠不靠谱。

叔听完立马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像创业这种风险投资,一定要找不熟的、不同领域的,最好和你不是同一个圈子的高学历者才是顶配。

可能有老铁疑惑,难道不是熟人更靠谱?

你先听叔给你说说嘛!

1

熟人,容易让你固步自封

要知道,在商业互联网时代,所谓熟人圈只会让你原地踏步。

从信息获取层面来讲,80%的熟人都有圈子上的重叠,而同一圈层传播的信息必定都是同类型资讯。

就像信息化时代某音、某宝的“猜你喜欢”一样。

熟人圈,才是困住你人生的牢笼。

比如说,你遇到买车的事儿,想找朋友参谋一下做个参考。

问完却发现,他的建议和你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

且不论参考价值大小,就从思维角度而言,既然能是熟人,那大家肯定都是同一类人。

这就会给你造成一种,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假象。

容易进入思维茧房,看不到不一样的信息点。

始终在熟人堆兜圈的人,永远看不见更大的世界。

相亲市场上亦是如此,为什么熟人介绍的很难遇到满意的对象?

就是因为他所在圈层与你类似,如果可以,你自己也能找到类似的人,何须再费心托人介绍?

而媒人的作用就是跳出你的人脉圈,往更宽阔的地方探寻,成功率自然更高。

2

不熟的人,才能提供有效信息

不熟的人,才最有价值。

这句话可不是叔说的,而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的结论。

这位研究人员是哈佛毕业的社会学博士格兰诺维特,他从282人中随机抽取100人访问他们是如何找到工作的。

调研结果显示,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

当你还在绞尽脑汁改简历、投简历、跑面试时,一半以上的offer已经被那些有关系的人拿走了。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努力的人,缺的是能有效利用关系走捷径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关系并非是亲朋好友,而是通讯录里半年都联系不了一次的“陌生”人际关系,又称弱关系。

靠弱关系找到工作的人数占调查人的55.6%,他们与这些人每年都见不了一次,共同特点都是不在当前的社交圈内。

格兰诺维特对此的解释是: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那帮人,干的事儿、与日常想法都和你差不了多少。你都不知道的工作机会,他们更无从得知。

只有弱关系,才能给你新鲜的信息,帮你链接更大的世界。

简单来说,熟人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也有可能发现。而不熟的人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不说,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3

那些不熟的人脉

才是你暴富的路子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老铁反驳,我通讯录里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咋没见我暴富?

那叔不得不说你一句,通讯录人多不是重点,你要的是那些陌生人所传递的信息啊!

人脉的关键不是融入圈层,而是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巧的是,这项理论也有对应的数据实验。

2010年,美国3位研究人员调查了2005年8月整个英国几乎所有的通讯记录。

他们把通讯记录与其所在的小区居民经济排名进行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通讯“多样性”越明显。

越有钱的人,结识的圈层种类越多。

到底是越有钱认识的人越多,还是认识的人越多越有钱?

从信息传递角度来看,当然后者可能性更大。

认识的人越多,掌握的信息就越全面,做出的相关决策必然会更准确。

试想一下,如果你能掌握市面上90%的相关信息,无异于开启上帝视角,而这样的结果可不就是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所以,交友的正确姿势,绝不是来者不拒。而是重在信息,然后一边联系一边筛选。

毕竟朋友多,不代表提供的信息就多。

际关系的本质是“信息交换系统”。

我们要做的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不断扩充人际关系的边界,容纳不同圈层,增加其丰富性。

当然,叔的意思可不是让你们都放弃熟人社交,着重与不熟的人搞好关系。

除了海王,没有人能男女通吃,在各个鱼塘都如鱼得水。

立足熟人圈,拓展不熟的人际关系才是正解。

而这个筛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如果你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社交圈尽量选在40岁以内。

毕竟长者虽然更有经验、智慧,但对年轻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获取蓬勃向上的动力。

如果你三四十岁了,也多接触接触00后,看看年轻人都在想什么。

要跨越年龄圈层,但不能跨度过大,否则只会扯了裆,自己难受。

除了基础年龄上的选择,还有具体圈层的界定,它可以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的经济水平。

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聊得下去。换言之,你可以和对方三观不同,但一定不能相差太远。

否则聊下去都成问题,更何谈开拓视野、互相学习?

所以,赶紧翻翻你的通讯录,给那些不熟的人拍拍灰。

毕竟......那可都是赤裸裸的财富呐!

内容编辑 · 小鹿

说起来,对熟人路径的依赖是所有人的通性,但这样的熟人圈真的舒适吗?

并不见得,对现状不满的大有人在,真正能走出熟人舒适区的却少之又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