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有梦,一梦千年

 听岚 2021-09-11

GOOD NIGHT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感

记得第一次坐着旅游专列去敦煌,途中跟一个阿姨聊天,阿姨说了一个段子:

甘肃有三个城市互相很不服气。

兰州,毕竟省会城市,自称“中国的兰州”;

敦煌一听,表示不服,我是“世界的敦煌”;

酒泉听后,瞬间乐了,吾乃“宇宙的酒泉”。

自了解敦煌以来,一直想去,说是魂牵梦萦也不为过。几年前,利用仅有的10假期奔赴敦煌,没做攻略,没有同伴,自己凭借一厢喜好就赶过去了。

也就是在列车上,才知道莫高窟每天限量6000人,我当时一脸懵逼,我这是要无功而返的节奏?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这座城市,没有打车的我,一步一步走在无人的街道,走进敦煌这座城市。

漫步两个小时,找到了一家青旅,住下。

在老板的介绍下,急急忙忙去买了莫高窟的应急票(只能浏览4个窟),而那些提前预定的票是9个窟,包括本书中提到的“数字敦煌”的游览,而应急票没有。

不过,至少不至于让我无功而返。

以前不是很了解禅宗的三重境界,在读完本书后,开始有了一点了解。

在大多数人眼中,敦煌莫高窟,不就是石窟壁画嘛,中国这样的地方不说千千万,但也不少。所以,结合本书,我对这第一重的境界了解,莫高窟就是那众多的壁画,是一些沉默无言的塑像。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而,自己当时去的时候,也只是刚刚触及到第二重境界罢了,那不仅仅是石窟壁画,那是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她在对我们诉说着过往,她在告诉我们,这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她汇聚了千百年来人类的心血,所以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今,读完本书,对于樊老师而言,那是她的归宿,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在樊老师眼中,那还是所谓的“石窟壁画”而已,不然这本书也不会用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前尘过往、今生来世,在樊老眼中,这都是根,是这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的根。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翻开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会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书,然而,我错了。

这不是樊老师的自传。

不过也是对的。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传记,是樊老师眼中莫高窟的过往。

更令我震惊的是,这众多壁画佛像的起源,其中包含那么多的佛学知识和思想,这无疑是我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最后,是一句感谢。

是众多先辈们的努力与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莫高窟,才有了免于灾难的莫高窟,有了不输于其他国家的“敦煌学”。正是因为我们的国人有着这类人的存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从未出现断层或消失,成就了现在的中国。

如今疫情肆虐,我很惭愧的发现在此之前,不知钟南山为何人?

我们更应该让国人知道这样默默付出的人的存在,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话语权。

感谢樊老,薪火相传,文化必将一脉相承。

末了,想起那句话,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一曲飞天梦,千年再唱响。而我们必将重现其荣光。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