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字如晤,声息可辨

 听岚 2021-09-11

在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之前,汉字与我而言是什么?

是数万个外国人眼中难以理解的字符,

是我所见、所听、所想、所写的方块,

是笔下或许端庄或许飘逸的点横撇捺,

……

都有吧。

然而,自读完本书,一扇大门就此打开,一条大路延伸出去,一幅画面徐徐展开,一曲旋律娓娓道来……原来你是这样的汉字。

从汉字的演变,到书法美学;

从汉字的感知教育,到现代社会中的汉字,作者极尽自己所能,去给我们讲述汉字的前尘往事、昨日今生。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文明自此开始。

对于仓颉造字我也只是知道这个事,至于更为详细的不甚了解,而结绳记事就不谈了,可谓第一次详细了解。

但是还是为那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而震撼,不仅为这一创举,更为这几个字所包含的内容。

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

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而这象形便是汉字最初的起源。

记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那个对玛雅文明疯狂的人说过:

一种文明的文字其基础符号如果不到40个,那么这种文字后面的语言一定是拼音语言,代表性的是拉丁语系;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字具有100个左右的基础符号,那么这种文字就是音节语言,代表性的是梵文;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字,基本符号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个,那一定是表意文字体系的,就是象形文基础的,代表性的是汉字。

这便是我华夏文明之基石了。

其后随着历史进程,甲骨文、金文,再进入毛笔书写的篆书,最后由篆入隶,破圆入方,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终于定型。走出所谓的纪念性和装饰性,最终成为传达和交流,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字,这个进步不可谓不大。

篆隶楷行草,艺术美学的上升之路。

蚕头燕尾之隶书,

规矩方圆之楷书,

张狂颠覆之草书,

潇洒飘逸之行书,

在得到了实用之后,汉字开始走向审美。

魏碑唐楷和南帖,摩崖九宫鸭头丸。

颜筋柳骨法度端,颠张狂素任自然。

试问行书谁为先,羲之兰亭传千年。

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走过魏晋之风,淌过大唐之盛,进入宋代后,艺术中对人的关注趋于平淡,山水苍茫云烟间,一位苏东坡占得半壁江山。

而元、明的诗书画三绝之赵孟頫,真镜庵的杨维祯,也是佩服至极。不过,在他面前,还是靠边站,谁让明朝出了一个徐渭呢。

一位让郑板桥刻下“青藤门下走狗”的牛人。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真一个“服”字。

字如其人,该如何写字呢?

点,是“高峰坠石”,是速度与力量的体验;

横,是“千里阵云”,是云排开阵势的开阔;

竖,是“万古枯藤”,是顶天立地般的韧性;

撇,是“陆断犀象”,是那逆势而行的尖锐;

弋,是“百钧弩发”,是弓弩拉开后的弹性;

力,是“劲弩筋节”,是水平向垂直的劲道;

辶,是“崩浪雷奔”,是一波又一波的力量。

然后加上“永字八法”,汉字书法至此总结完毕,可得练啊~

千秋万代,汉字还在!

至于汉字在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际遇,不消作者解释,不用我来赘述,身边就是。

只是想引用作者的那一句:

汉字书写回到原点,

可能更接近一个初学汉字的

儿童慎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有一点笨拙,

有一点不确定,有一点紧张,

但是很认真、很慎重……

我们学习汉字,就是在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如父亲所言,字如人,见其字,便知其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