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绝活” ‖ 馒头店

 颍河东流 2021-09-11


                                 “绝 活”

   昨日,去街上朋友店里小坐,朋友经营的是一家女式时装店,有十几年了。
   闲聊中,朋友吹嘘地说,我能准确地判断进店顾客是否买衣服,准确率达90%以上。
   接着,朋友开始验证。
   大约一个小时左右,8次进来顾客,朋友判断,只有一次顾客会买衣服。
   结果,果然如此,这次准确率达100%。

   我便问,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朋友说,只要顾客一进店,我只要看她的眼神、打扮、着装、动作等,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来,这也是十多年经营总结出来的。
   原来如此。
   朋友又接着说,顾客买与不买,观察她的眼神很重要,一个人进店和几个人一起进店是不一样的,女的和男的一起来又会不一样等等。
   我以为朋友有啥绝招,不过就是熟能生巧,从无数次实践中得来的,才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绝活”。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绝活多的是,比如,我的一个跑友,是附近一家肉铺的店主,外号“郭一刀”,跑步时经常见面,非常熟了。我也会经常去买他的肉,只要我说买多少钱的肉,还从没有见他在割第二刀。
   一次,我买了一斤半肉,想验证一下到底准确不准确,就在附近的店里称了一下,果然,一斤半高高的,看来对这个跑友对我格外照顾了。
   记得老家村子里一位我喊爷的邻居,外号”张一拖”,一只羊或者一头猪仔,只要他双手抱起,拖一拖,就能估计出重量,上下也不会错一斤,所以,人称“张一拖”。

    说白了,生活中的“绝活”,多的是,只是这些绝活并非什么特异功能,是在平时的操作中,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磨炼出来的,才形成了自己的“绝活”。
    要说,我也有“绝活”。
   记得在部队操行“红箭—73”反坦克导弹模拟器时,要求每一位导弹射手,要准确把30秒钟估算出来,不能错0.5秒以上,否则不合格。那时候的”红箭—73”,就是现在“红箭—10”的前身,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制导方式是人工操作,有线传输指令,要求导弹射手估算时间非常精准。

    于是,天天练习,各想招数。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只要说计时开始,30秒之内,就是在干扰的情况下,误差也不会超过0.5秒。
   虽说过去三十多年了,就是现在估计30秒,也不会错1秒以上。
   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高手在民间,一点不假。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绝活,只是有的绝活,有实际用处,有的则没有实际用处罢了。不过,有些看似无用的绝活,则能协助公安破了大案,小绝活发挥了大作用。
   生活就是操练场,只要用心,人人皆可练成“绝活”,有机会了,若能参加有关单位举办的才艺大比拼,说不定还能拿大奖哩。

            ————————————————————
                  
                                   馒头店
                                  ————


    小区附近,有一家馒头店,原来都是下午蒸馒头,最近几天,早上也蒸了。
   每天晨跑回来,路过馒头店,老远,就闻到蒸馒头的味儿,那味,鲜,香,勾人食欲。
   这家馒头店,是临街的两间门面,是小两口经营,小伙和小媳妇都挺精神的,看着干干净净的,小店收拾的也挺干净。

    店里一角,垛满了面粉,每次看他们蒸馒头,笼屉码起三、四十层高,多的时候,能摆四个,甚是壮观,那蒸馒头的味儿,弥漫着飘向四面八方。
    因为是门面,里面做馒头,蒸馒头,看得清清楚楚,很干净的,看着就让人放心。
    平时,常看到一些馒头店,店主为省钱,把隐藏在偏僻的小巷,或者城郊结合部的位置,房子破旧,环境污垢不堪,做馒头的小屋黑乎乎的,里面苍蝇横飞,看到这样的小作坊加工的馒头,相信你还能有多少食欲?

    以前买馒头,我喜欢到公司面粉厂买,面粉厂院内有个馒头加工车间,全是现代化流水线作业,车间整洁,环境干净,而且馒头做的结实,不像小作坊生产的馒头,太宣,两个也不顶这一个,因此,我每次顺便买,一次就买20个,反正放冰箱里也不会干。
    自从附近有了这家馒头店,就经常在这家店买了。
    做食品,首先就要干净,吃的东西,容不得半点不卫生。从这家馒头店,开始增加早上蒸馒头,说明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购买量上升,自然加大加工量了。
    俗话说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特别是吃的东西,最好亲眼所看,吃得才能放心,吃得才能安全。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