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详情

 牧麟堂 2021-09-11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一首经典的《明月几时有》至今仍被广泛传唱,一纸清凉的行书《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苏轼的另一篇经典行书《渡海帖》。这篇用笔老辣,情真意切的尺牍,表现出了苏轼极高的书法造诣。而其中所体现出的真情,使这件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释文:“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苏轼的这篇行书《渡海帖》和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关系。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本打算在海南这个清净之地了此一生,没想到突然得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顿时归心似箭。正如文中所写的那样:“余生欲老海南村,帝潜巫阳招我魂。杳杳天地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矛盾的是,自己一边归心似箭,一边还留恋海南的友人赵梦得,此去一别,再次相见可能就遥遥无期了。情急之下,只能仓促留下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就是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行书经典《渡海帖》。

正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苏轼的这篇行书《渡海帖》也是这样,下笔之后不再去计较笔画的精到,也不去考虑章法的错落,一切顺其自然,有感而发,洋洋洒洒,纯真而又潇洒,一派天真烂漫,毫无刻意的做作。

如果从用笔细节上分析的话,苏轼的这篇行书还是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结体扁平舒展,用墨淋漓痛快,点画的变化极为丰富多姿,一派生机盎然。短短不到100字,将自己归心似箭且又怀念友人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特别是到了最后的时候,苏轼的用墨更为畅快,草草之间,仿佛给这些跳动的汉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什么样的书法是好的?什么样的书法又是有生命力的?我想看了苏轼的这篇行书《渡海帖》之后,你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书法作为一门书写艺术,从来都是和书写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心手合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的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中,才能给笔下的纸墨赋予令人动容的精彩。这一点,也恰恰是现在的许多书家所欠缺的。

真正的艺术,

应该是超越了技术之上的真情流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