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扎 荒 杠(文/范俊来)

 百年yesuo 2021-09-12
郁氏文化

   扎 荒 杠





文/范俊来







一九七五年北方的秋天,是个非常特别的秋天。小麦成熟时节,地里的好多麦子没了麦穗。有人说,被天鼠吃了。

确切地说,那一年发生了鼠灾,不知为什么,老鼠一下多了起来。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老鼠打洞打出的新土堆,周围分布着若干洞,在土堆的四周是纵横交错的老鼠道。

之前,我听年长的人讲过老鼠搬运麦穗的情景: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给相互配合的三只老鼠分别取名为甲、乙、丙。甲四爪朝天趟在地上,乙丙和其它老鼠把周边的麦穗咬断,用嘴叼在甲的肚皮上。等麦穗积到一定高度,甲就用四个爪子将其抱住,之后,乙叼住甲的尾巴在前面拽,丙叼住甲的头皮在后面推,经过几只老鼠的默契配合,麦穗就被拖进了老鼠的洞里。

这种情景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老鼠道被磨得又光又亮的现实让我确信此事极有可能存在。

小麦是家乡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那里地广人稀,种粮的策略是广种薄收,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小麦的亩产很低,平均只有一百来斤,遇有灾年,亩产只有几十斤。

亩产最高的是压青地。所谓压青地,就是二年种一茬的轮作地。本年什么也不种,等地里的草长高了,把土地翻一遍,将草压在土壤里增加肥力,等第二年再种。

家乡的小麦长势不高,只有小腿那么高。麦穗不大,只有小指那么大。小麦熟透后,其根系均已死亡,所以收割时只能连根拔出。若用镰刀来割,其缺点有五:割不干净;割的时候会把根拔出;撒落在地上的麦子较多;捆扎不方便;运输易掉落。所以拔小麦成了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女怕生孩子,男怕拔麦子”,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恰如其分地把拔小麦的累和苦呈现了出来。

拔麦子的季节到了,我们几个年轻人在地里发现了好多老鼠洞,于是便用镰刀把在老鼠洞周围扎,扎的过程中如有闪空的感觉,就把这个位置的土刨开看,下面十有八九就是粮仓。

粮仓有大有小,小的比拳头略大,大的犹如小孩枕头。一旦有收获,我就把外套脱下来,用草把袖口扎紧,然后把麦穗装入袖筒里带回家。

第二天,我去地里拔小麦的时候,干脆带了条口袋,还带了一根铁棍,用铁棍扎比镰刀把强多了,收获比上一次多了不少。一连好几天,收获一天比一天多。

不过,我也发现,不是每次挖的都是粮仓(老鼠窖),有的是洞,有的是老鼠休息的窝,有的窝里还有刚下的小老鼠,这些小老鼠没长毛,不小心抓在手里,怪吓人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关键是白挖了一次,每次挖土没有其它工具,只能用手指去抠,时间长了,手指被磨破。

怎样才能准确找到粮仓的位置?很快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工具:找铁匠打一根钢筋棍,比大母指略粗 ,长短到人的腰部。顶端锻成尖状,离此不远处切一个倒刺钩。在另一端做一个圆环,在其内孔镶嵌一根木头手柄。

这个工具叫“荒杠”棍,形状像一个T字,方言管扎老鼠窖的过程叫“扎荒杠”(也有人写为黄杠)。其全过程是这样的:双手紧握手柄,将顶尖对准可能有粮仓的上方,借助上身的体重,将其扎入土中。

如果某次动作满足两个条件,那么这个位置就是粮仓。这两个条件一是在扎的过程中有闪空的感觉,二是倒刺钩上有麦芒。

有了荒杠棍这个神器,我扎起“荒杠”来就得心应手了。首先,每次挖坑必有收获,基本没有扑空的现象。其次,还可以用这个神器戳土,避免了用手抠的辛苦。

经过多次操作,我取得了很多“扎荒杠”的经验,每到一处新的土堆群,我一眼就能判断出粮仓的位置,尤其是那些没有被人扎过的土堆群。

老鼠也很聪明,它不会把粮仓建在洞口前方,为了减少打洞的距离,一般把粮仓建在土堆的左右两侧,个别的建在洞口的背后。老鼠一般把建粮仓的那个洞堵上,在远离粮仓的地方再打几个洞出入。如果不掌握这些规律,需要扎好多次才能找到粮仓,而每把荒杠棍扎入土中一次,是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的,尤其是碰到土质比较硬的地方,体力耗费更多。

与刨山药一样,扎荒杠的过程也很享受。每次从土里抽出“荒杠”棍的过程,是一个期待的过程,若在抽的过程中觉得阻力大,就立刻附身查看倒刺上有无麦芒,若有,心里一阵狂喜,若无,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每当挖开土露出黄灿灿的麦穗时,“扎荒杠”的腰酸,抠土的手指疼,一下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用袖口擦一把额头的汗珠,爬在刚挖的新土上,从洞里一把接一把地把麦穗掏出来,装进口袋里。

我在做这一系列动作时,一点也不觉得脏,更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有一次我找到一个鼠窖,四周的麦穗排列有序,其紧凑与致密程度让我插不进手指,中间被麦穗包裹的麦粒颗颗饱满,当我起获完这个粮仓的那一瞬间,我对老鼠的勤劳和智慧肃然起敬。

鼠不仅贮存小麦,也贮存其它农作物。一次,我在一块糜子地旁边发现了几堆新土。没扎几下我就找到了粮仓,粮仓里全是光溜溜的颗粒。

我用一只手一把一把地往外掏,可是,糜子粒太滑,抓得越紧,留在手里的就越少。后来改用半握的手掌去铲,效果好多了。

这个粮仓有一尺多深,比一般的深一倍,其直径也比一般的要小,掏出糜子粒的过程不但困难而且漫长。一般情况下,只要开挖一次土就能把粮仓掏尽,可这次却不然。这个粮仓太长了,我开挖了五六次才把糜子掏完,用了将近两个小时。

从老鼠窖里掏出来的糜子足有四十来斤,我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粮仓。心想,老鼠是怎样把这么多的糜子粒运进粮仓里的呢?又需要多少老鼠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呢?老鼠有必要这么辛苦贮存这么多粮食吗?它们的劳动成果被我轻而易举就拿走了,它们一定很伤心吧。没了吃的,它们怎么过冬呢?人们赞美蜜蜂的勤劳,是因为蜜蜂酿的蜜被人们食用了。老鼠虽然也很勤劳,却给人们留下的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坏印象。老鼠辛勤劳动的成果让我拿走了,我是否也应该赞美一下老鼠呢?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心事重重地背着那口袋糜子回了家。

我所在的生产队就在县城,因为“扎荒杠”有不菲的收获,所以做这事的人就多了起来,有些市民也参与进来。很快,离县城不远的地块里的“荒杠”就被扎完了。于是,我只好骑着自行车去远一点的村庄去扎。

一次,我骑自行车去县城西边的栓柱沟村“扎荒杠”,正扎得起劲儿的时候,就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向我跑来。我知道事情不好,担心工具被没收,骑车一溜烟跑了。

为什么要驱赶“扎荒杠”的人呢?有人认为破坏耕地,影响来年的土壤墒情。这种说法貌似有些道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犯了眼红病。那年月,人们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家里每天吃什么饭,各自心知肚明。一旦比别人吃得好,就会招嫉妒。“扎荒杠”比别人多得粮食,当然就有人眼红。

俗话说,霜降不行犁。这是家乡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到了霜降时节,大地就被封冻了,不能行犁也不能耕地。这个时候,农忙基本结束。父亲见“扎荒杠”也能带来收成,便带着我去更远的村庄。

霜降时节,晚上的气温是零下,白天的气温是零上。所以,晚上的冻土在白天还能被融化。我们爷俩住在亲戚家,每天临近中午冻土融化时来到地里“扎荒杠”。在土堆中寻找粮仓,父亲没我有经验,我负责扎,找到位置,父亲负责挖土掏粮食。

我们爷俩默契配合,一天下来,也能收获不少。可惜没几天,天气变冷,冻土再也不会融化了。

这一年,我家通过“扎荒杠”收获了三百多斤粮食,这些粮食比在生产队里一个人分的口粮还要多。那年月,生产队若能每人分三百斤口粮,算是不错的年景了,大多数年景,人们都不够吃。有了这些额外增加的粮食,既有了成就感,又提高了家里的生活,我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宽慰。

第二年春天,上级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灭鼠行动,采用的方法是燃气筒。气筒像炮仗,里面裹的是火药和灭鼠药的混合物。

每个参与者随身携带若干个燃气筒,在田野里见到老鼠洞,就先把它点燃,当有毒的浓烟从纸筒里冒出来的时候,就把它塞入老鼠洞里。

可能是这次行动有了效果,到了秋天,尽管在个别的地块里仍然能发现“荒杠”,但数量少多了,而且鼠窖里也没有多少粮食。

有人说,老鼠吃一堑长一智,把储存粮食改为草了。这一民间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来解释。打这以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于是,“扎荒杠”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END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家社 杜永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