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读懂了《城南旧事》,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

 天地人和w 2021-09-12

图片

每到初冬时节,总会有卖煤的驼队从门头沟来到椿树胡同的林家门口。

大女儿林海音站在父亲身后,看他买下两麻袋“乌金墨玉”。

30多年后的一天,林海音偶然听到了驼铃声,思绪也随之飞向了遥远的童年。

那时的北京,混乱又贫穷,有钱人小心翼翼,穷苦人更是命如草芥。

动荡年代里,一些人,一些事,给年幼的林海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为孩子疯掉的秀贞、有追求自由的兰姨娘、还有命运坎坷的宋妈……

念及北京城南的人物景色,42岁的林海音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她化身为“小英子”,为我们讲述一个个充满感悟的故事。

林海音曾说:“人生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要走许多崎岖的路,但最终会到达山顶。”

读懂《城南旧事》中的人生智慧,命运里的很多苦难,便不再是我们通往幸福的阻碍。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

人心难测,别高估感情

上世纪30年代,为了不被日本殖民,英子一家从台湾迁居北京。

这年,英子6岁,住在琉璃厂西口的椿树胡同,她即将在北京度过第一个冬天。

如果没有在惠安馆门口多看一眼那个“女疯子”,她的生活仍旧是跟着母亲去骡马市买鸭蛋粉,揣着几颗八珍梅,跟在仆人宋妈身边闹。

但那天路过惠安馆的时候,“女疯子”冲她招手笑,英子瞬间被这个脸色发青,鼻头泛红的女人吸引。

随后,在女人与英子的交往中,她的故事浮出水面。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她叫秀贞,父亲是给惠安馆看大门的长班,他们一家住在临街的几间房里。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有个叫思康的穷学生来到惠安馆。

他是馆主陈先生的老乡,住在跨院堆煤的小屋里。

秀贞见他衣着朴素,读书刻苦,就判定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她每天去送水,一来二去,二人便熟络起来。

在一个大雪的夜里,趁长辈不在,思康暖了一壶小酒,邀秀贞一叙。

酒意浓时,他握住秀贞的手,说:“跟了我吧。”

秀贞抵不住他的甜言蜜语,将身心交付。

俗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人心难测,没有深入的了解,就轻易相信,就给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

尤其是当我们涉世未深,太容易被迷惑,看不清面具之后那张真实的脸。

单纯的秀贞正是如此,她仅凭自己的直觉,就认定了思康这个人,还怀了他的孩子。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久后,思康借口回乡准备提亲,就再也没有回来。

秀贞终究是看错了人,高估了这段感情。

她认为的郎心似铁不过是一时兴起,她认为的知书识礼不过是道貌岸然。

可无论怎样,日子还得继续,千难万难都得自己受着。

几个月后,秀贞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在生产当天,孩子就被抱出去丢了。

接连失去爱人和孩子,秀贞一夜之间疯了。

胡同里的街坊对她避之不及,除了善良的小英子。

图片

(图片来源于优酷,侵删)

在英子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失散的女儿,并带她连夜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

时至今日,秀贞仍心存幻想,带着女儿去寻那个负心汉。

英子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她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等待着这对苦命的母女,只觉火车的汽笛声尖得怕人。

郁达夫曾说:“无理智的感情,是无鞍镫的野马。”

在感情中,一旦头脑发热,丧失理性,便无法洞见复杂的人性,对感情作出错误的预判。

相信生活的美好和人心的良善本没有错,但世事浮沉,人心难测,我们永远无法看准所有的人。

想要岁月静好,唯有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个有底线的好人。

学会保护自己,凡事留有退路,别低估人性,别高估感情。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

人生实苦,别低估自己

秀贞的出逃,在胡同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有条件的人家都搬走了。

其中,就包括英子一家。

英子的新家坐落在新帘子胡同,一个充斥着洋行和戏园子的繁华地段。

就在英子苦于无人陪玩时,兰姨娘从天而降。

她本是施家的姨太太,几天前和老爷夫人闹了一通,自己跑了出来。

因与林家是旧识,便暂居此处。

她性格明朗,言谈爽快,一下子打破了林家的沉闷。

最让英子开心的是,兰姨娘可以带她去城南游艺园,还能给她做各种小玩意儿。

然而,如此明媚的一个人,却有着沧桑的身世。

3岁那年,为了给哥哥治病,她被母亲卖了。

16岁,被人从苏州带到北京,在胭脂胡同受了四年的苦。

20岁,又被六十多的施老爷买回家做姨娘。

当她和英子说起这些痛心的往事,总是忍住不哭,勉强地笑着。

面对不幸的命运,兰姨娘没有沉沦堕落,反而是不停地抗争着。

就像前几天,她忍受不了施家的虐待,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