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三大殿为何要设计三层石阶?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9-12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迁都完成。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的建筑根据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及内廷,两者之间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则为内廷,而外朝以三大殿为主,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连同与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是古代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因此也称为“前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朝时称“太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承运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一句,是说宇宙间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殿高三十五米,面积2381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为中国古代殿宇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檐角有十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太和殿是举行新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金殿传胪”(公布新进士名单)、派大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节、冬至节、皇帝生日,册封皇后,为太皇或太后加徽号等等重大仪式的地方。

中和殿:在明初时称为“华盖殿”,后来称为“中极殿”,至清代时称为“中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体元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协和调顺,符合中庸之道。面阔、进深各3间。四角攒尖顶。内设宝座,皇帝参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习礼仪。

保和殿:在明初时称为“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朝时称“保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建极殿”。“保和”二字是说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宴请外藩王公大臣的场所。从乾隆开始,殿试由太和殿移到此举行。

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建在有汉白玉围栏的三层高大露台上,为何要设计三层石阶呢?

在佛教的经典中,认为世界中心有座须弥山,而在信奉佛教的国家里,佛祖的造像都供奉于须弥台座上,因此古代皇帝作为掌管帝国的天子,也必须坐在国家中央的高台上,用以彰显神圣的权力,因此故宫三大殿的建筑,就有设计须弥座式的石制基座。

而这些石阶不仅有佛教意义,古代皇帝还可站石阶上,观天、望气或检阅臣子,除此之外,这些被视为须弥座的石阶,同时还能抬高木制结构的宫殿,免于被水浸湿而腐坏,此外也能注意到,石阶侧边还有1千个左右的兽头石雕设计,其为传说中龙的儿子之一“螭”。

石阶不仅是为了美观,甚至还有排水的作用,石阶旁栏杆边的每根望柱下,都开了一个小洞,洞连通至石阶下“螭”头石雕嘴里的圆孔,用于排水,每当下起大雨时,大殿上的高台就会产生积水,水会随着排水洞流出,形成千只“螭”吐水的壮观景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