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12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导师陈淑长教授的学术渊源,内容包括老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师承教育、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深入研究、博采中医各家学派之长及兼收并蓄现代医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诊治周围血管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二部分较全面地总结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篇主要总结了陈淑长教授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慢性下肢静脉性疾病的辨治思想,外治法思想及早防早治思想。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肢体动脉硬化、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疾病,虽然他们的发病原因不同,但最终都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严重者可致肢体坏疽,属中医“脱疽”范畴,是一类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也是周围血管病研究的重点。下肢静脉性疾病在周围血管病中最为常见,占到临床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临床上常见的静脉疾病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深、浅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这一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肢体肿胀、酸沉或胀痛,久行久立后加重或晨轻暮重,后期可出现足靴区色素沉着、甚至反复红肿溃破形成慢性溃疡,目前已成为极大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外治法在周围血管病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医学源流》所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也如《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陈教授深谙“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

认为外治作用更直接,用之得当,往往事半而功倍,开发创立了临床疗效显著的外用方药。早防早治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周围血管疾病多过程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延误治疗;患病后一般病程较长,容易遗留后遗症,且有的疾病致残率很高,因此必须注意早防早治。 陈淑长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47年,对周围血管病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辨治理论和用药规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经验篇主要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疾病的诊治经验,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慢性溃疡等疾病的临床经验。


 第三部分为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临床研究。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期并发症。以患肢水肿、酸沉或胀痛,晨轻暮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肤色暗皮温高、后期可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糜烂甚至溃疡等局部症状体征。PTS是周围血管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外的统计资料显示,PTS的发生率为20%—50%,5年内PTS的发生率超过50%,被公认为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程长,治疗效果差,缓慢发展,该病症的治疗成为临床上长期以来颇为棘手的难题。 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导师学术思想、研究资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等内容。综述一对西医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改变、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成就和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二总结归纳了近十年我国中医结合治疗PTS的经验及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和迈之灵治疗本病的疗效。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0%和33.3%,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疗效肯定,验证了导师提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以脉络湿瘀为证候特点,治疗以健脾利湿活血通脉为法则的学术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