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个偶尔让你不自在的朋友,不好吗?

 爬格子的兵叔 2021-09-12

赵汀阳老师有个说法,最残忍的问题是:当别人说“好”的时候,你去问“好在哪里”。如此一来,气氛极有可能会变得很尴尬,毕竟,很多时候说“好”,不过是句客套,非说出个哪里好来,那就多少需要认真对待了。

跟“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样困难的是追根究底,非要把一个事情问出个子午卯酉来。当面苏格拉底就是因为这得罪了雅典城的很多人,最后被这些人投票搞掉了性命。让人从觉得知道,大概知道,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要揭人家的短,而不是要一起追问和探索一些大家都不甚了了的好玩儿的问题。

苏格拉底这样的思考方式被叫做辩证法,黑格尔的也叫辩证法,后来人说苏格拉底的没有黑格尔的“科学”。其实从外观上看,苏格拉底的是几个人对话推进,而黑格尔的是一个总体的自身展开和自我实现,逻辑有了必然性,当然了,自身的东西,也避免了被投票搞掉性命的危险,只是不知道独学而无友怎么排遣,难受谢林他俩也是闹掰了的。

读大学时,但凡几个朋友在一起,我最爱做那个不停的提问题的人。不是哲学的往祖坟上刨那种,就是纯粹的希望知道很多事情的流程,怎么操作到现如今这一步的。之所以这样,最开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是村里出来的,第一次碰到人行道上绿灯了还有车右转这事儿,就能让我抓狂不已。以至于整个大学阶段,我都宁可多走点路,从天桥过街。这样的一个从前现代来到现代社会的毛头小子,会问出多少让人瞠目结舌的傻问题,可想而知。

再后来,被现代社会规训的差不多了,还是会有问题,还是想问。有些事情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答案,或者不愿意知道答案,几个人一起时,我就会乐此不疲的去问,想着大家一起面对这样的疑问,也是一件乐事。甚至在心底里暗暗盼望别人也对我这样,大家一起考虑些都不太明白的事。结果,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习惯,觉得这样一起考虑问题的感觉很好,这当然是我的一厢情愿。因此,日子一久,一群人里头把天聊向尴尬的人,多数是我。后来有了微信群,就总是我把话题聊死,虚拟世界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更没人愿意搭理我了。

曼海姆认为,人都有这么一个阶段,就是会喜欢问问题,少数的成熟的不够,没摆脱这个恶习。就会一直这样。

我加入过好几个挺有意思的读书群和学习群,后来因为太爱问“好在哪里”还有刨根究底,结果就剩下两三个忍耐力强的群还没走到我一说话就寂静不作回应的状态了。

事情愈演愈烈,终于这两天有朋友善意提醒我,问的多了,谁都会不舒服,这属于情商太低。

所以我写了这篇小文,算是我想了想,决定还是不改了吧。我的理由不充分,只是觉得,不舒服也许是出来了舒适区,没准能看到点什么新东西也说不定,谁能保证自己没有前现代的遗留,或者现代性的傲慢呢?

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一个人需要有这样一个朋友,时常让自己不那么怡然自得,走出舒适区,哪怕是被迫的。即便总是做破坏气氛的那个人,我也愿意,有一个偶尔让自己不舒服的朋友,不好吗?有一点我一直相信:最好的,不是选出来的,是剩下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