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光4:那年村里的阿甘

 爬格子的兵叔 2021-09-12
旧时光4:那年村里的阿甘
我有个好朋友,他特别喜欢看《阿甘正传》。每次一遇到难事儿,或者是叫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他总是要把这电影拿出来反反复复的看,然后平复情绪,积攒力量。他给我转过一个新闻,里头说有位互联网大牛也是这样。
我问过他,《阿甘正传》是怎么给他力量的。他说可能是里面透出的那份单纯、可能是坚持、也可能是善良,诸如此类,理由好像每次都不同,到后来其实他也搞不清楚是因为什么,反正是有效果的。没来由的事情从来都不少,只是我们习惯了把大多数用解释给找补上,人好像很难不在行为那里贴上解释。
反智类的电影总是容易打动人,《阿甘正传》是这样,《不一样的爸爸》也是这样,好像印度也有类似的电影,都很感人。只是现实世界里,似乎,没有给电影里的阿甘这样的人,那么多机会,去经历阿甘经历的那些美好。
好多年前有一个叫百岁的,他这种人,早年间的村里统称“傻子”。回想起来,应该就是跟阿甘一样是智力低下吧。
百岁有一张特别甜的嘴。见到男的就是大叔,见到女的就叫大姨。无论年纪大小,包括小孩子。那个年代还没有因为被叫多了几岁就歇斯底里的情况,百岁的嘴甜,只怕在今天是没用了。但在当时,他是常在街上出现的几个傻子里面最吃香的,嘴甜,人们总是愿意多给他点吃的喝的。
据说是百岁的母亲眼见着儿子这样下去,怕出了门太遭罪,这嘴甜是一点点教出来的嘴甜,想来也是不易。阿甘的母亲教导他“生活就像是巧克力,什么味道要自己尝”,相比起来,百岁得到的母爱,一点都不逊色。
百岁遭遇的恶劣,不单是饥一顿饱一顿,也不单是没有睡的地方,他还要面对因为智力上的欠缺而遭遇的人性的平庸的恶。
有些闲来无事的小流氓或者老流氓,总是愿意用他的低智商,制造个局面来调戏街边店里的妇女。当然了,也别指望流氓能有什么创新,无非就是“百岁,百岁,我给你买雪糕,你去管那个女的叫婶子,然后管我叫叔”一类的嘴上的便宜。当年的有些小流氓如今在世的,也都被岁月操磨的半死不活,混迹于各个广场舞集会,混吃等死了。
那年月的小孩子还不是每天上下学都有人接,于是路上就少不了要欺负欺负街上这几个傻子。百岁受的欺负不比其他的几个少。孩子们才不在乎嘴甜嘴不甜的,他们只是单纯的发泄动物本能般的恶。有时他甚至被土坷垃和小石块打的头破血流,这可能是我很难接受所谓的“孩童般的纯真”“孩童般的善良”这类文艺描述的原因。
再后来,百岁就消失了。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是被家里的兄弟姐妹接回去了,有的说是冻死在外面了,有的说是去别的乡镇了。
他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出现,悄无声息的消失,就像那些曾帮过他的,也像那些曾经折磨过他的。
这些年街上已经很少见到百岁他们这样的傻子了。如今医疗技术发展了,早年间发个烧就变成痴呆的已经很少出现了,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也要比从前少很多,动辄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已经很罕见了。数量少了照顾的精力也就更集中些,从孕妇开始,都得到了比之前更多的照顾。四五个孩子的时候,放养,普通的家庭,养活了就成,不可能对每一个都倾注如今这么多的关注。如今,即便是仅有的孩子变成了阿甘,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也都能顾得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