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张祥龙老师的书

 爬格子的兵叔 2021-09-12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有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一位是海德格尔。还有说两个半的,另外半个是德里达。

维特根斯坦我知道的早(因为阅读赵汀阳先生著作的缘故,另文再说),从瑞·蒙克写的传记,马尔科姆的回忆,到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著作,虽然读懂的内容有限,总还是读过的。

海德格尔读的相对就晚很多,刚一上手读的是传记。我觉得了解一位思想家,一本精彩的传记是绝好的开头。当然了,这法子也不是我的原创,传统学问一直就很重视知人论世。

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我用的是瑞·蒙克的《天才之为责任》,海德格尔的我用的是张祥龙老师的《海德格尔传》,之后是《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虽然读了很多年的传统文献,还为自己读古书的能力沾沾自喜,但正是从这本《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后来的《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才算是摸到了一点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

李猛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当代人对古代思想的理解和研究已经不能是直接理解了,而是借助于西方启蒙以来的思想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他的那篇论文主要说的是古希腊哲学的研究领域,但同样甚至更适用于中国哲学。

因为毕竟研究古希腊的学者对这种“中介”是有自觉的,知道对这个前提做反思。中国哲学里,起码民国那一代,也包括现代心性儒学,都缺乏这样的明确自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材料被肢解和分割的七零八落,即便是拉来陈寅恪先生的“理解之同情”狐假虎威的,也多数是没有史料基础和基本的文献积累的“以心写史”,这不但无助于理解传统思想的内涵,甚至连最基本的学术标准都达不到。上一上电视,出几本里鸡汤书尚可,文化传承,想都别想。

但是,我们又确实不得不借助西学东渐以来的一些概念说法和思路,因为这些东西近百年来已经浸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我们只能从现在出发,从已有的条件出发,才有望让曾经的哲理思想获得理解。

最近商务馆出了张祥龙老师的一套四册《儒家哲学讲演录》,这套书的前三册都单独出版过,特别是第一册讲孔子思想的,很快在市面上就买不到了。其中对于诗歌中“兴”这一写作手法的扩充理解,以及从孔子的生存境遇出发,以论语为核心文本的展开,对理解儒家精神极具启发意义。

这一思路也延伸到了第二卷从春秋到孟子、荀子的阐发,还涉及到了舍勒的质料视角的现象学理解,相当精彩。第三卷从哲学角度梳理法家-秦兴亡的关系,以及儒家兴盛和应对佛教的理论面向。第四卷讲心学,四卷在整体上囊括了儒家发展遇到的几次重大挑战,从理论上给出了与近代诸家哲学史完全不同的阐述。贯穿其中的对亲亲之爱的原发性的理解,在后来的“家与孝”中有更为系统的阐发。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思想避难》和《复见天地心》中都有精彩的论说。值得一再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