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初到明末时期的古钱币,明朝钱币十八种鉴赏

 网洛书城 2021-09-12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文章图片1

朱元璋画像

明代

1.大中通宝 元至正二十一年

(公元1361年)朱元璋始铸【30元-2000元】

文章图片2

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大中通宝,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大中通宝背字及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大。 此钱铸造较为精美,并有一定的存世量,当属热门品种,有不错的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

2.洪武通宝 明太祖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始铸【15元-8000元】

文章图片3

洪武通宝

《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地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到了洪武八年(1375)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

3.永乐通宝 成祖永乐六年

(公元1408)始铸【20元-150元】

文章图片4

永乐通宝

永乐时期开铸永乐通宝的钱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为铜色紫红,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钱币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黄铜大钱(背三钱),其钱径达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永乐通宝”如今没有发现有大型的折十钱。

4.宣德通宝 宣宗宣德八年

(公元1433)始铸【100元-500元】

文章图片5

宣德通宝

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造,版式为小平钱。宣德通宝铸量少于永乐通宝,版别统一,几乎每一枚都是精工制作,未见质量低劣者。如今存世量已不多。“德”字偶有省去一横的,称作“省一宣德”,比较少见,价格颇高。

5.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十六年

(公元1503年)始铸【50元-500元】

文章图片6

弘治通宝

大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因纸币政策崩溃,宝钞信用无法挽回,朱祐樘命两京十三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朝廷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情况,各地所铸量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正德二年四月朝廷下令各省停铸,弘治通宝前后铸期不足四年。弘治通宝版式为小平钱,直径24~26mm,存世弘治通宝均为光背。另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因含锡过多而质地不佳,流传于今多数漆黑漫晦。

6.嘉靖通宝 世宗嘉靖七年

(公元1528年)始铸【50元-2000元】

文章图片7

嘉靖通宝

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毫米,重3--4.5克,折二径2.8毫米,折三径3.3毫米,折五径3.9毫米,当十径4.5毫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价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7.隆庆通宝 穆宗隆庆四年

(公元1570年)始铸【300元-5000元】

文章图片8

隆庆通宝

隆庆通宝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明穆宗朱载垕于隆庆四年(1570年)颁旨始铸,皆为小平钱,钱面真书直读,文字端正,铸工精美,光背无文。隆庆时期两京铸钱仅二万贯(约2000万枚),当今传世甚少,制作精美属明代稀有泉品之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有人提出隆庆通宝仅用于当时发官俸之用。

8.万历通宝 神宗万历四年

(公元1576年)始铸【20元-200元】

文章图片9

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年)始铸。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万历通宝背“河”、“户”者极少见;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9.天启通宝 熹宗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始铸【20元-10000元】

文章图片10

天启通宝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大钱铸期不过三年;

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

10.泰昌通宝 熹宗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补铸【100元-2000元】

文章图片11

泰昌通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即位,定年号为泰昌。九月,光宗卒,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继位后,于泰昌元年十二月颁令天启元年补铸泰昌通宝一年。泰昌通宝钱版本不多,分单点通、双点通、大字、小字、背星月纹等,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最为稀罕的,是泰字左上方少一点,泉界称为心泰版或二水泰。

11.崇祯通宝 思宗崇祯元年

(公元1628年)始铸【20元-500元】

文章图片12

崇祯通宝

《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

12.大明通宝 南明鲁王朱以海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据浙江时铸【350元-8000元】

文章图片13

大明通宝

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弘光元年(1645年),被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继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鲁监国元年(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

大明通宝材质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有的背“帅”在穿上,也有穿右“帅”字。初铸钱径26毫米,后铸钱径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宝铸量少,古币市场上难觅,市场价位相对高,光背及“户”、“工”字普品约为300元至500元,背“帅”字的价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13.弘光通宝 南明福王朱由菘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据南京时铸【200元-30000元】

文章图片14

弘光通宝

朱由崧称帝的当年(1644年)农历十月(公历10月底),开始铸造弘光通宝。弘光通宝版别比较复杂,分小平和折二两种。

小平分南京版、凤阳版、桂林版、贵阳版(黔版)、云版、”背星、等版别,其中“凤”指省凤阳,为马士英铸于安徽凤阳。桂、黔版、云版、”背星、等版别应为永历朝补铸。

折二分背贰、楷书光背二种,存世均稀。

14.隆武通宝 南明唐王朱聿键隆武元年

(公元1645年)据福州时铸【50元-1000元】

文章图片15

隆武通宝

武通宝属于大明铸币,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光背小平钱存世较丰,小平有背星纹及户、工、南、留等字。背无文小平钱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笔画分上、中、下点区别。折二钱直径约29毫米,重6克左右。

此外还有“隆武通宝”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入闽,俘隆武帝,隆武帝绝食死于福州囚处。

15.永历通宝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年间

(公元1647--1661年)据西南(建都肇庆)时铸【30元-350元】

文章图片16

永历通宝

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永历帝虽在位16年, 台湾永历钱甚至流通时间达37年之久。清廷在台湾鼓铸康熙钱后, 永历钱开始销毁改铸,。加上清廷后来大力回收销毁,永历钱的存世量在明年号钱中不算多。

永历通宝面纹的文字差异就有数种:有所谓“二水永历”(“永”字写成上“二”下“水”)者;“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者;“双禾一目”(繁体“历”字内写成上为双“禾”字,下为一“目”字,而正确写法应为上“林”下“日”)者,还有“双禾一日”等。

16.永昌通宝 明末李自成永昌元年

(公元1644年)据西安时铸【100元-5000元】

文章图片17

永昌通宝

永昌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于永昌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的铜钱。永昌通宝有小平,当五两种。“永”字常由“二”“水”组成,正常写法的永昌通宝反而比较少。当五钱通字头部有高低之分,低者少。

永昌通宝铸期较短现已不多见,普通版小平市场价格在700元左右,折五在1500元左右,小平有一种“京版”,系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所铸,铸期短,存世稀少,写法更近楷书,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

17.大顺通宝 明末张献忠据成都建元大顺

(公元1644--1646年)时铸【100元-2000元】

文章图片18

大顺通宝

明末张献忠所建大西国铜币。铸于大顺元年(1644),圆形方孔,钱文楷书,背无文,或有工、户字。 直径2.65厘米,重5克,四川省博物馆有该藏品。

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铸的钱币。1644年11月,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攻克成都,称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年号“大顺”,铸造有大顺通宝。大顺钱制作非常精美,铜色金黄,多阔缘大样,所见有光背、背工、背户三个品种(钱谱收录有背川户者,至今未见开门实物)。

18.兴朝通宝 明末孙可望(张献忠义子)

入滇称东平王时铸【100元-500元】

文章图片19

兴朝通宝

兴朝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入滇以后的铸币,大致可分为平钱(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种,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

云南在历史上大量使用贝币,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后,废除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贝币,铸造“大顺”、“兴朝”通宝。

兴朝通宝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璠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文章图片20

感谢阅读,关注小北,评论区免费鉴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