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书纪年 ◎惠王西元前676-652年 名閬。 元年,乙巳,晉獻公元年。晉獻公朝王如成周。周陽白兔舞于市。 二年,王子頹亂。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 九年,晉城絳。 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滅耿,以賜大夫趙夙;滅魏,以賜大夫畢萬。 十七年,衞懿公及赤狄戰于洞澤。 十九年,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衞。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二十五年春正月,狄人伐晉。王陟。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惠王年世,列于晋纪。 献公① ①武公在位三十九年卒,子诡诸立,是为晋献公。 献公二年春①,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取玉马②。玉化为蜮③,以射人。 ①献公二年,鲁庄公十九年,周惠王二年,西元前六七五年。 ②取玉马,【御览】引作『取玉焉,【太平广记】引作『马馬』字,当『焉』字之讹。 ③蜮音域,亦称短狐,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释文】:『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曰射人影。』 【译】献公二年的春天,周惠王住在郑国,郑人闯入惠王府抢走了王府的宝玉,宝玉化作蜮,来射人。 【案】【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感应经】,类见【开元占经】一二〇卷、【太平御览】九五〇卷。 十七年①卫懿公②及赤翟③战于洞泽④。 ①献公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周惠王十七年,西元前六六〇年。【春秋】此事在鲁闵公二年十二月,当晋献公十七年十月,据此补系年。 ②卫懿公,名赤,惠公子。卫,周初封国,姬姓。 ③赤翟音笛,同『赤狄』。【春秋左传】皆作『赤狄』,狄有白狄、赤狄之别。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皆为赤狄。 ④洞泽,『洞』当为『泂』,『洞泽』即『泂泽』,即【左传】所谓『荧泽』。『泂』、『荧』音同义通。泂泽荧泽,卫地。 【译】獻公十七年,卫懿公同赤翟激战于洞泽。 【案】引【引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比义】【左传·闵公二年】云:『狄人伐卫,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与【纪年】所载同,文字稍异。 郑弃其师①。 ①【春秋公羊传·闵公二年】【注】云:『郑伯素恶高克,欲去之无由,使将师救卫;随后逐之。因将师而去其本,虽逐高克,实弃师之道。故不书逐高克,举弃师为重。』 【译】郑国除掉了高克的军队。 【案】引【新唐书·刘贶传】。类见【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引刘贶【书】。 【比义】【春秋·闵公二年】云:『郑弃其师。』与【纪年】同。 十九年①,献公会虞②师伐虢③,灭下阳④,虢公醜⑤奔卫。公命瑕公吕甥⑥邑⑦于虢都⑼ ①獻公十九年,鲁僖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西元前六五八年。 ②虞,国名,姬姓,地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③虢,国名,虢仲之后,地在今山西平陆境,后人称南虢。 ④灭下阳。下阳,即夏阳,【公羊】、【穀梁】作『夏阳』,地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三十五里。『灭下阳』,雷学淇【义证】云:『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书『灭」,即谓宗庙已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 ⑤虢公醜,南虢公,名醜,曾为周臣。【左传·庄公十六竿】:『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即此虢公醜。 ⑥瑕公吕甥,晋臣。 ⑦邑,作为封邑。 【译】献公十九年,公会合虞国的军队进攻虢国,很快灭了虢之下阳,虢公醜逃到魏国,獻公就把號之下阳封给了瑕公吕甥。 【案】引【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注】。 【比义】晋伐虢之事,【纪年】与【春秋经】同,与【左传】不合。【纪年】、【春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皆称晋灭虢,仅此一举。【左传】则称『晋假道于虞以伐虢』,鲁僖公五年则又有『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第二次晋方吞并了虢。 二十二年①重耳②出奔③。 ①献公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周惠王二十二年,西元前六五五年。二十二年,据【左传】、【史记】补。【左传】载,僖公四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重耳奔蒲,夷吾奔屈』,【史记·晋世家】:『献公二十一年,重耳走蒲,夷吾走屈。』蒲、屈皆晋地。又【左传·僖公五年】:『重耳遂出奔狄。』【竹书】『重耳出奔』当指奔翟之政治邂难,非晋之蒲、屈二地,时在献公二十二年无疑。朱右曾【存真】、王国维【辑校】把【竹书】之『重耳出奔』皆系于献公二十一年,误,杨伯峻【春秋左传·僖公四年】【注】亦把【竹书】之『重耳出奔』之时间与【晋世家】『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之时间混而为一,亦误。 ②重耳,献公之子,为齐姜所生。献公听骊姬谗言,欲诛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诸公子,重耳逃奔至狄。 ③出奔,到他国政治避难。 【译】献公二十二年,重耳逃离晋国,外出流亡。 【案】引【史通·惑经】。 二十五年①,正月,狄人伐晋②,周阳③有白兔舞于市。 ①献公二十五年,鲁僖公八年。周惠王二十五年,西元前六五二年。 ②狄人伐晋,盖以重耳故,击晋于齧桑。【史记·晋世家】『狄人伐晋』亦指此事。 ③周阳,春秋晋地,在今山西闻喜境。 【译】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狄人进攻晋,周阳地方出现白兔在集市上跳舞的怪现象。 【案】引【水经·涑水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