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912教学手记——我的学生是如何走进文本的!

 晋诺工作室 2021-09-12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

老师先走出个样来。细读文本,老师读一段给学生看看,而不是讲阅读的种种方法与技巧。2017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里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意义重大,它告诉我们,语文是要在阅读、写作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中进行的,而且,这个学习活动是“综合性”的,所谓综合性,是指非条分缕析式的讲知识,而是把语文学习能力融汇在一个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语文学习不能像保健品,吃那些提纯后的营养,而必须是吃家常便饭,营养就在那些鲜嫩可口的青菜里。可是,长期以来,为了把语文课上得像数理化一样,知识明确化、条理化,要讲出细致的内容来,于是生生地把一些白菜萝卜给拧成了汁,并分出浓度不同的等次来,让学生灌下,结果并没长胖,大都黄吧拉圾的,不健康。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得真好,我先自己读了几遍,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假托李愿之口表达对当世者的辛辣嘲讽。“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仔细品味,这些大丈夫是他人的口中的大丈夫,现在,我终于看透他了。“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单从这两句来看,这些大丈夫品德高尚,有德有名。他们坐于庙朝,身居高位,“佐天子出令”,能够“进退百官”,这是何等气派何等威武。可是再接着读下去,会发现,韩愈笔峰一转,并不接着写他们的学问政绩,而是写他们的威势,极力渲染其仪仗之繁、气焰之盛。并进一步用六个字“喜有赏,怒有刑”刻画出身高居官者的飞扬跋扈。不仅如此,接着用赋的形式,极力铺排这些达官贵人的内眷,犹如《阿房宫赋》之笔法,通过这些女子形象把其荒淫无度的生活刻画出来。那么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韩愈之所说的“我知之矣”,实则是对他们炙手可热荒淫无度的生活内幕的知晓,当然,也表明了对这些大丈夫的鄙弃与嘲讽。

假托李愿之口表达对不遇于时者的肯定与赞赏。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我们注意读文字的意味,穷居,课本注释,住在隐蔽之处,至少是寂寞冷清的,而“野处”,就更加荒凉了,在野外,与人世隔膜。可是后面半句就不同了,“升高而望远”,这个人寂寞吗?冷清吗?不,他内心并不装着世俗的东西,他要登到高处,向天边宇宙遥望,那里才是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在远方,这样格调就不一般了。下面一句写作思维与此一致,“坐茂树以终日”,独自一人坐在茂密的树丛里,好受吗?如果是一个莽汉,可能简直像坐牢一样,但是李愿能够在树丛中从早上坐到晚上,他坐在那儿干什么呢?那就是与天地宇宙自然相处的乐趣,这是一个有趣的人,只有有趣,才能沉浸于山水园林之中而不自知时光之已去。下面一句,则进一步揭示出其高洁的品性,“濯清泉以自洁”,注意,这里不是说在深山里饮山泉,而是“自洁”,用山泉来洁身,用隐士之风骨来自洁灵魂。这里写其兴趣与品格。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韩愈用“美”来代野果,用“鲜”来代鱼虾,这是文字美学,这儿只用“美”和“鲜”二字便把本来非常简朴的隐居生活就写得丰盛典雅无比,让隐居生活瞬间亮丽起来,我认为,这是语言文字的气氛节奏,这种节奏让文字产生的情绪状态波澜起伏。

接着,韩愈用八个字写隐士的闲逸与洒脱。“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没有比想睡就睡想起就起更闲逸的人。

然后,韩愈再从人生状态角度把隐士与用力于当世者进行对比,用“与其……孰若……”句式,肯定了隐居者“无毁于后”“无忧于其心”的生命状态,而否定了“有誉于前”“有乐于身”的用力于当世者的人生状态。通过对比发现,当下风光的用力于世者,可能身后毁誉丛生,当下快乐无比,可能内心充满着忧愁。非常清晰地揭示出用力于世者的矛盾性,隐居者的安宁。

不仅如此,还可以避免种种官场之繁琐、危险,车服代表官职,刀锯代表刑罚,这是做官者必受的痛苦,而隐居者则完全没有这种痛苦,因为“理”也好,“乱”也罢,与己无关;谁升官,谁降官,不闻不问。心静了,万事不忧,这该是多么清静美好的人生境界。

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韩愈对隐士的肯定与赞扬。

在学生基本读通文本字句后,我给他们展示了上面的红体字部分,然后让他们来细读文本,要求三四百字即可。

下面来看看部分同学的作业:

借李愿之实境流露出仕的安宁

高三(2)班徐孟麒

开篇即说“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甘而肥,幽又宁,戚戚几处人家烟火在如此隐蔽之处袅袅飘起,足以配得起隐士的一个“隐”字。细斟李愿所言“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恰恰是对比“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喧闹的世俗反衬归隐的宁静,献媚的世俗反衬归隐的自在,心机的世俗反衬归隐的简单,权贵的世俗反衬归隐的淡泊。是上文世俗有多么令人厌倦,下文中归隐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算计,远离污蔑,远离奉承,才得以感到韩愈,让他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让韩愈对于李愿这样的果断、洒脱感到深深震撼。即使对于官场内心还抱有一丝希望,但不能跟随李愿一起的韩愈,  只能以笔代灵魂,在文章中跟随李愿一同,追寻向往的清欢,探求心中的慰藉,抚慰肉体的伤痛。

归隐出仕本没有高下,归隐,但也曾在官场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出仕,但仍保存对于归隐的一丝念想,坦坦荡荡,无怨无悔的生活才是韩愈最终选择的。

2021年9月11日写于苏州

真没想到,孟麒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惊奇之一是对文本内容逻辑关联的认识是如此之清晰,明了了作者把两类人放在一起的目的及效果,其实,从言语形式的角度看,就是通透了文本语言的组合原理。这种阅读思维是难能可贵的。惊奇之二是他的语言非常精致,是非常优美的书面语,而这正是上周五给他面批作文时针对他语言干涩时提出的要求,而在周末的作业上就明显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变得那么美!

细品一句话的味道

陆竟择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韩愈在借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对于得意的士大夫们的鄙夷之时讲了这么一句,我认为这一句包含很多意思,层层递进,值得好好思考。

首先表面上讲“吾非恶此”但是实际上却还是“逃之”,表面讲没有讨厌其实心底里还是对他们抱有鄙夷的心态的,所以会说“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意思是“哎呀那些士大夫啊,我知道的。他们就那样”,再将这些士大夫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突出一种因稍微具有一定能力,但同时因为备受宠爱而具有权力,于是放浪于声色,甚至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随意赏罚,一呼百应。作者对此其实是有不屑的。

然后作者的目的不是怪罪他们,认为是“是有命焉”,即这些士大夫能有今天这个样子是他们命好,那就没办法了。其实也是在说“这些士大夫其实并非一定有很大能力,能够担得起这个位置,更多是因为运气好,所以能够得到皇上赏识,能够过上现在的生活”。

再之后同样指出,要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不可达到这样了,所以作者暗含着的我觉得还是想要表达一种“真正做事的人要具有真才实学,具有能够担起自己所处位置的责任的能力,而不是依靠上级的喜欢”的观点。

同时这一句也为下文讲两种人做了一定铺垫,与下文的两种形成对比,这样更突出作者在论述这三种人状态之时暗含的情感色彩、喜欢或者厌恶。

陆竟择同学的阅读变化也让我异常惊喜,因为,原来总是浮在文字表面上的他,好像忽然之间明了了阅读之道,这次作业,他又是表现得如此出色,就那么一句话,他整整解读了539字,层层剥笋,环环相扣,把“细读”扎扎实实地落实在阅读之中,真是高兴啊!

对“得意人”之“姬妾”的细品

苏州中学园区校  高三(2)班  熊振祺

文章第二段中描写“得意人”所运用的主要手法为侧面衬托,这里着重分析关于“姬妾”的侧面衬托。

第二段中关于这类人的描写语句如下:“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韩愈描写“得意人”的浮夸奢侈,就先借李愿之口,再借姬妾之衬,兜兜转转之间,所描写的人物已是换了又换,表面上没半个字提到“得意人”,却已让人深感其“得意”,此乃韩愈运用正衬精妙之所在。“得意人”家中的姬妾个个“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从面容到声音,从体态到“秀外慧中”,薄襟飘动,长袖掩遮,又多了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再有“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粉面青黛争妍姬,星罗屋房清闲里,姬妾争宠,房屋闲置,韩愈所描写“得意人”多了几分“皇帝”的味道,不,那是“权势”的味道。读完这几句后,你所能想象的到只是那些“姬妾”吗?不,还有那位“得意人”,“得意人”之“得意”,已从对其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体现出了。这样运用的侧面衬托妙吗?当然妙啊!

2021年9月12日于苏州

振祺同学上学期写了不少诗,他热爱着文字,对韩愈这几句话的品味像是老朋友见面,简单明了的几个词语,就把文本的精神给呈现出来了,这是语感的经典样例,靠着细腻的语感可以与文本神悟。

(右边为张琪同学)

说说韩愈的用词

张琪

韩愈是个很善用形容词的人。从他对第一类人——高权宦官的描写可以体会出他运用定语的灵活自如。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人们所称为大丈夫的那些人,我是知道的。韩愈点出这段主要写大丈夫,其实他完全可以写“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但是他却加上了“人之称”作定语。那些被世人所称之的大丈夫。韩愈在此故意强调了“人之称”,加上了这个定语,就有一种实际上真正意义的大丈夫,与世人所认定的大丈夫有些区别。用现在的话来说,韩愈就是在阴阳怪气这类所谓被人称之为大丈夫,其实根本不是大丈夫的人。自然下文肯定是,贬义这类人的评论占多。如此可见简简单单的一个定语,这可以体会出作者但有的情感色彩和批判这类高权宦官的态度。

    “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意思是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但是韩愈没用其他词,而是用了“列”来形容房屋。排列的房屋,你大可把它理解为房屋整齐排列,但我更愿意理解韩愈在此是想强调屋子的多。在古代,没有一夫一妻制,一个位高权重的官人,有个三妻四妾很正常,即使说正殿、偏殿都住满了,我也可以理解。但正殿和偏殿仅仅几个屋子,算不上排列。在我的理解里,起码三个以上才算得上排列。屋子多了,也就意味着屋里的姬妾也多了。韩愈在这里点了房屋之多,其实就是点明了姬妾之多。姬妾如此之多,自然位高权重的官人是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

何谓走进文本,这就是走进文本,把作者使用的在一般人看来毫无特色的一些词语的特殊内涵价值读出来,这就是较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标志。走进文本,就是要从他人所不能见处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来,这样的阅读越读越有味,有了兴味,阅读才能越走越深。

送李愿归盘谷序

高三(2)班汤雨心

写大人物,实在写世俗丑恶。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这里写大丈夫有着很高的地位,并且拥有一定的才能,这是与奔走人不同的,但实际一样,韩愈想表现世俗的恶与才能无关,有着才能的人也能歌颂着道德作恶,或者说,因为地位高的人是这样,地位低下的人才会效仿,这是世俗才能的恶;“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这一段讲的是世俗形式的恶,因为这是符合礼的,因此更加变本加厉,由此可见韩愈提出批评的不止是恶,还有所谓合理的规章制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这一段讲的是世俗道德上的恶,写大人物的“后宫”,也就是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已经不以道德和才华作为目标,而是“争宠”,这也就是世俗造成的影响,把这件事当做理所当然,韩愈正是要批评这种理所当然。

汤雨心同学站在文本的理性层次之上来审视文本,这是对文本的俯视与剖析,把本是浑然一体的文字,从意义、内涵上区分出逻辑、内涵的层次来,这不仅是解读,更是鉴赏。

读了以上同学的作业,我觉得我的学生是走进文本的,至于进入的程度还等等不一,但不至于在文本外打转转,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