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四溟诗话》,关于抑扬之法,谢榛举例作了说明。前贤灼见,录于此处,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为读书笔记一篇。 一、四声与抑扬字有四声,平上去入。二分法有平仄之分,平(平)、仄(上去入)。谢榛说四声还有抑扬之分:平、去,为扬;上、入为抑。如下:
“东、董、栋、笃”,分别是平上去入四声,东、栋为扬,董、笃为抑。诗句中,注意四声的分配,有快有慢,掌握节奏。歌手可以表现出来,但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二、抑扬之法谈到诗中的抑扬,谢榛道:
上句二入声,指“朝元阁上西风急”,有阁、急两个入声。抑扬相称,这句诗比较和缓。不过,王昌龄的两句诗,就有点不同了:
玉颜不及寒鸦色,玉、不、及、色,七个字中有4个入声,三个平声,所以这句“抑多扬少,则调促”。下一句“犹带昭阳日影来”,只有一个“日”字是入声,加上一个上声“影”,所以是“扬多抑少,则调匀”。 另外有举了刘禹锡的诗为例: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归何处,4个去声,种、道、士、处,扬声太多,又太硬。另外这首诗扬声有26个字,只有“百亩”二字是上声(抑)。于是,谢榛笑话刘禹锡在《竹枝词》序言中过于自负,其实不知音律。 刘禹锡《竹枝词》序言说:
三、吞声谢榛有说到某些律诗的白脚,有吞声的问题:
落脚字,即不押韵的尾字,即白脚。杜牧之《开元寺水阁》诗,单数句,除了首句押韵除外,三、五、七句的白脚都是上声字:里、雨、蠡,“上声字“气咽促然易尽,其声抑也”,连续三个上声白脚,所以说“ 皆吞其声”。 谢榛改成了“深秋帘幕千家月,静夜楼台一笛风”。主要的改动,是把上声的雨,改成了入声的月,其实还是“其声抑也”。不过入声更加短促,增加了长短的变化。 除此以外,王维和许浑的两首七律,也犯这个毛病。 王维 (唐)《送杨少府贬郴州》:
许浑《姑苏怀古》:
同样白脚无变化,都是上声。 谢榛说,杜甫就很注意这一点,盛唐诗人中,李白杜甫对声调最有研究: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白脚是:泪、枕、月,去、上、入:
李白七律传世不到十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格律最为严谨,白脚是:得、满、鹤,入、上、入:
结束语谢榛(1495~1575)少年成名,自幼喜通轻侠,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后游历京师,结识了李攀龙、王世贞等后来得文坛巨擘,为”后七子“之一。 后来谢榛与李、王等人交恶,竟然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 谢榛布衣终身,客游诸藩王间,八十岁高寿而终。 @老街味道 相逢只道好江山,老街原创诗词,临江仙15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