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上去的一条狗」,以及日常错觉

 村庄物语 2021-09-13

「P上去的一条狗」,以及日常错觉

网易公开课转载地球人研究报告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有一种吸睛的魅力——

这条狗到底是真的还是P上去的?

文章的开头放了一张照片。照片的上面有一句引言式的话:「尔虞我诈的当代社会,不少人都练就了一双善于鉴别P图的火眼金睛。」

它接着说——

比如下图这条柴犬,大多数人都能一眼察觉到明显的违和感。

作为柴犬的主人,ほろ雪是第一个感觉到“有哪里不对劲”的人。

但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确实是他的狗,这确实是他家的院子,这也确实是他拍的照片。

于是,他把这张图发到推特,哀叹自家的狗狗有超强的PS感。

你看,连柴犬的主人、照片的拍摄者都会感到「有哪里不对劲」,更遑论看到照片的其他人了。

图源网易公开课 

要我说,一张照片中能够反映出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就以这张照片而言,拢共只显现出:一条拴着绳子的狗,一堵墙皮脱落的院墙,一片院子中长着野草的土地面。

这样的画面中,院墙、地面、野草,是搭配的;而那条看起来干净的狗,与这般环境,则十分不搭。正是这样搭与不搭的反差,让人——也包括拍照片的人——感到了「明显的违和感」。

也因此,柴犬主人才有了「自家的狗狗有超强的PS感」的所谓「哀叹」。

在我看来,拍照片的柴犬主人的感觉,以及一众网友的感觉,不外乎一个逻辑:他们是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只不过,因为经验的不可靠,他们虽经谨慎而作出的判断,仍有可能是——错的。

比如,一个看起来邋遢的人,却能写出一手好看的字;一个胖子,每一餐的进食量赶不上一般人;一个很精致很考究且彬彬有礼的人,某些特定场合下出口就是狂妄之言……他们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之间,要么是落差太大,要么是反差太大。

于是,旁的人就会心生一种恍然:这是真的么?

还有一个最典型的段子。一个看似聪明的人,居然连起码的数字运算都搞不定。人家会猜测说——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这就是日常错觉。

2018年下半年,我曾短暂地参与了扶贫一线的工作。在沿淮的一个村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户人家: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看不出来「贫困」的元素。一家几口人,都是精精神神的样子;房屋里,院里院外,一应物件,井井有条;饭桌上,灶台上,干净整洁;孩子简易的书桌上,书本和用具摆放整齐……

如果不算这户人家的收入账,不看早已破旧的房屋,基本上无法与「贫困」挂上钩。在我看,他们家洋溢着的那种向上的精神头,与贫困户之间的反差,恰是他们脱贫的希望。而如果用日常的经验来衡量,或许他们就不该划入贫困户之列了。

2021年伊始,普遍化的新冠疫苗接种,提上了日程。开始时候说的是这个不能,那个不可以。后来条件越放越宽,到七八月的时候,「应接尽接」成为对基层的硬性要求。接种的禁忌症,也越来越少。

而在高层的总体要求中,「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一直没有变。按说,有着特殊病症的人,可以缓一缓了吧。

才不!我老妈妈就是在8月和9月,先后接种了两剂次的疫苗。

老妈妈是五年之前的肺癌患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用偶然得到的一个方子,做常规治疗。身体还可以。最起码,生活能够自理。在儿女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村干部把老妈妈拉到卫生院接种。

第一剂后,我得知消息,赶紧把常规的治疗停掉了。这是我作为儿子所能做的唯一的紧急避险措施。同时我对老妈妈说,第二针一定不能打了。

但第二针还是打了。老妈妈怕的是,如果不打,村干部们向上汇报,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单单他们三番五次上门,也够膈应人的。

作为偶然治疗有效的癌症患者,老妈妈在最紧要的关头,想的不是她自己的安全与否,而是儿女们。我想,如果我父亲在世,我祖父祖母在世,他们一定也会这样做。这是我们家祖辈以来的传统。

我叙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是:在高层反复强调的「知情、同意、自愿」情况下,出现这般的状况,简直不可理喻,也不可想象。如果这是一张照片,我同样怀疑:这个情节是不是「P上去的」?

但就像那个柴犬主人拍的那张照片一样,那确实是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