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珍福丨魅力乡村

 金秋文学 2021-09-13

魅力乡村

作者:杨珍福

这里,不是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缺少“大腹便便”的形态。她以苗条、窈窕闻名,长相佳、气质美、玲珑剔透吸引外界目光。在物资匮乏、精神奢望的年代,这里却独具风景,名走江湖,令四方人羡慕。这是一个小乡村,镛城南去20公里,名叫舍坑。“个子不高”、“体魄不大”,这地方又有啥奇特之处让外人倾慕呢?有,因为:

她,深藏不露,外人进村须走到身边,才能见其真容。《桃花源记》开篇有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陶渊明的这段描述,移来套用舍坑,再像不过了。舍坑所以神秘,源于“水尾”。看那“水尾”生得:左右两山,成弯月形状,想合口而没合成;还似两只鹰嘴,相互对峙,又显和谐。中间生成一峡口。一条小溪弯弯曲曲从峡口流出。老时的路,顺着左边溪岸走一段,拐弯进村。后来开马路了,取直绕开小溪弯道,改为从右侧笔直进入村子。所谓“水尾”,就是从深山、远处蜿蜒流来的小溪,出了这个峡口,流入外头大河。路从峡口进,水从峡口出,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水尾”。为了填补“水尾”空缺,古人或种植、或保留这里的树木。“水尾”至今大木成林、古树参天,全一道绿色栅栏,严严实实地把守住村子。无论是旧时小路,还是今天大路,都从树林穿过。过了“水尾”,“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个古朴、美丽的乡村映入眼帘。天底下许多乡村都有“水尾”,但如此严密的“水尾”,凡去过舍坑的人都说:“少见!”

她,交通便捷,20世纪60年代初就通公路。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乡村,如似一块潜藏的“肥肉”,让人觊觎。以致有一天,几百人忽然闯进村子。他们是县林业局下辖的“伐工”(伐木工人)。“伐工”队伍进驻舍坑,就是看中“肥肉”——从未砍伐的森林。森林中一棵棵古老、笔直、大口径的杉木、马尾松。“伐工”在舍坑,先是兴土木,建住房,制造生活区;后建筑了一座电影院似的礼堂,内搭建起戏台,可容纳千人开会、看电影。那阵势就像要永久住在这里。礼堂名噪一时,是当时全县农村仅有的,沿用至八十年代,后拆除建了村学校。“伐工”将山上的古树砍伐,开马路、铺钢轨,将其运到“水尾”外,设堆头蓄积,再运往别处,销售或支援他乡建设。“伐工”毫无补偿地吃了舍坑的资源,但第一次开起通往外界的公路。

她,人勤地沃,从不缺粮。不缺粮、有饭吃,这是舍坑人最值得骄傲的。这个村子,解放初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还分上、下两村。她也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饿过肚子。但从1961年后就不缺米。且此后每年,都有余粮卖给国家。又许多乡邻常常来借粮,开春来借,秋收时再担来还。相比无数地方,八十年代还填不饱肚子,舍坑六零后出生的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小乡村所以粮足,只有一个原因:勤劳、吃苦、肯干。舍坑人没有干集体不出力,搞单干拼命干的观念。无论是集体耕作,还是分田到户,都有一股热情:为自己干;让贫瘠的土地变肥沃,长出金黄的稻谷。在一样的天空,同样的自然气候下,舍坑,在整个60年代、70年代做到粮食有剩;劳动,每十个公分保持在1.50元上下,这在那年月、在神州各地都是可比的。

她,乐享军恩,1964年家家用上照明电。这里不地处乡镇、更不挨城郊,能在那个年月用上电,多亏驻军部队。前文说,舍坑就似一块潜藏的“肥肉”,在外界眼里“润油油”的。前有“伐工”队伍,不声不响地进村;后来,又有人民子弟兵,大张旗鼓地进驻。驻军占用了舍坑许多土地,把几片区域划为“军事禁区”,但驻军给这个寂寞冷清的乡村,带来了空前热闹与欢乐。驻军在舍坑兴建一座火力发电厂。从此,舍坑村集体、个人,家家使用部队供电,且不收电费。驻军,为舍坑修路架桥;经常打扫卫生,使村容村貌跃然提升。驻军支农,每年农忙季节,都帮助收割稻子。更受欢迎的是,每周至少播放一次电影。这在农村、在那年月,是十分令人憧憬的。驻军,让舍坑的颜值大增,一时间这里成了无数外人向往之地。外地姑娘,都期望能嫁到这里。所以,那一代人,舍坑没有一个“光棍”。驻军虽然后来撤走了,但舍坑人至今仍有过“八一”习惯。

她,地质神奇,有一口全县唯一的温泉。温泉,舍坑人叫“烧水窟”,在“水尾”外温汤。“烧水窟”古来神秘,人们对其无法解说。看着趵突热水,说它是“神牛呼吸”。因而,大家在温汤田地上劳动,也不愿下到池中洗脚,怕脏污了它。可见舍坑人对其之爱。后来,驻军某部将其开发利用,建起澡堂。县水产部门,为推广养殖,让引进的“非洲鲫鱼”能安全过冬,在澡堂下水处建造鱼塘两口。舍坑人利用其温水,保猪吃饲料“水浮莲”冬天不死。“烧水窟”渐渐造福当地。如今,“烧水窟”已被广大利用。在原驻军建的澡堂上,加大开发,搭起一间间房屋,建造一口口浴池。“舍坑温泉”名声鹊起,来这里洗澡、泡温泉的人越来越多。冬天、双休日、节假日更是来者不少,排队等候。

她,地势平坦,背后却神奇地耸立起一座座山峰。舍坑四面环山,南、西、北山势低矮。出“水尾”、走集镇、到县城,道路几乎是平坦的。进出这个村,即便是骑单车,也可一路畅行,不用下车。省道304线,从“水尾”外经过,村子到省道,不过三、四百米,过县班车如鱼穿梭,很方便。奇的是,村头、村东方向却山峰林立。峰峦中尤以银錋寨、吉峰山最凸显,海拔千余米。两座山峰气势如虹,奇景如画,人立顶巅,“一览众山小”,亦可眺望远处县城。银錋寨上,古来就有“朝神拜仙”习俗,当年破“四旧”时中止。近年,由于生活富裕,人们闲暇时间多,加之寨上传说丰富,四方游人蜂拥走进舍坑,走上银錋寨、吉峰山。去上头观云海、看城郭,感受一目千里的无限风光。诚然,也包含一分各人心中的奢愿:健康、无病、娶妻、生子、发财、升学、升官等等。据说,某几个大龄青年,得寨上“齐天大圣”做媒,下山不久,就娶到媳妇;某男士创业,亏得只剩一副躯体了,上了一趟山寨,当年就赚得百万余元。听者有心,宁可信其有。不管“齐天大圣”是否也能帮自己,闻听的人都虔诚地往山上走,即便没效果,也不冤,当一次上山游玩矣。

舍坑的山,从银錋寨连绵至“水尾”,满目青绿;舍坑的水,出自吉峰山深壑,清澈如银。如今舍坑,满村新楼林立。睁眼可见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有关注者说,村人高寿,与东面山中流出的矿泉水密不可分。

曲径通幽世外源,两村上下一水连。今华古实埋靓丽,大路新桥有温泉。这就是魅力乡村——舍坑。

文/杨珍福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杨珍福,笔名田边草,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