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读屈原《怀沙》

 秋平说 2021-09-13

《怀沙》(屈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尼采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世界上最打动人的歌手,是东方的屈。”

屈原先生及他的作品都有一种通性——那是一种怀瑾握瑜而又冤屈自抑的气节与风度,这是屈原先生独有的精神烙印,是种“惟昭质其犹未亏”的难以为他人模仿的文风。作为屈原先生的绝笔,《怀沙》在这方面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读罢《怀沙》,久久萦绕在我脑海的、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孤独”。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同理,白昼之光,又怎能知夜色之深与浓?我们飞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我们的形象就越加渺小。“举世皆浊而吾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生活在这样一个不为他人理解又极度黑暗冰冷的世界,面对着的是土鸡瓦狗般奸佞之臣,感受的是黄钟废弃、瓦釜雷鸣的悲哀。这或许就是屈子愤懑孤独的原因,也或许是他怀沙自沉的缘由罢!

滔滔汩罗水,冲不散屈子心中的哀怨,浇不熄屈子心中的怒火。他孤独着,“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他哀伤着,“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似苌弘化碧般的赤子之心,只换得流放他乡,望帝啼血的悲伤又有何人能知详?在鸡鹜翔舞的蜂鸣声中迎来了国家的灭亡,屈子也怀沙抱石,投江自沉。

海明威先生说过:一个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无法打败他。骄傲的屈子带着他对国家的满腔热爱和能世界透顶失望,沉入了汩罗江滚滚流水,回荡在江边的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的死,不是弱者对命运的逃避,不是宵小对困难的下跪;而是伟大的,壮丽的牺牲!是为了唤醒沉默的国民,沉睡的民族,唤起千万沉沦在黑暗中的“屈子”们所做的牺牲!正因如此,历史的丰碑上,才会刻下“屈原”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没有令人窒息的深度,就没有波光粼粼的水面。”愿历史的波涛及屈子的诗歌能在当下发挥它们的力量,塑造出一批有胆量,有担当、有勇气的新屈原们。如此,《怀沙》就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传承,是精神的烙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