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米尔·汗想说的不仅仅是重男轻女的陋习,还有女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二太太筱婷 2021-09-13

图|豆瓣 文|筱婷

《摔跤吧,爸爸》刚上映就去看了,之前就很期待。这篇文章酝酿了近半个月,写了,删了,改了又改,一直不敢发。记得看完电影回家路上还在查看影评。发现居然主题方面都有争议。争议点是,这部电影到底表现的男权主义还是女权主义。

先抛结论:这部电影作为励志片,非常的四平八稳,关于女权的主题分三步实现:

第一阶段,小时候被父亲强制要求训练,为期一年,在此期间,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第二阶段,女孩走出小村庄,来到大城市的体育学院,开始发现自我,并且回家,打败了爸爸,成功挑战父权(父亲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太好,和朝气勃发的女儿摔跤失败,这一幕让人特别揪心,权利的自然交替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挑战父权/权威,胜利以后并没有喜悦,往往是失落);

第三阶段,在迈向冠军舞台的最后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前,父亲因为意外没有出现,女孩终于通过自己的能力赢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说这还不是女权主题,那请问什么才算女权?那些说这部电影价值观有问题的观众,请问你们看完了没有?

在电影院看这不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我都在哭,而且声音有点大,频频惹人侧目。因为电影中许多情节都能触动我的内心,我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我从小认为,我就有一个严厉到不近人情的父亲。他有点直男癌。在计划生育的时代,公职人员只能生一个,不幸还是个女孩。(以上都是我的内心猜测而已)。失望的结果,就是把女儿从小当做男孩儿养,甚至比对待男孩还严苛。

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多才多艺,他也希望我十八般武艺都能精通,教我练习书法,背诵古诗词,也教我做饭洗衣服,跑步、砍柴。

电影里,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强迫14岁的女儿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锻炼。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常常被拽起来跑步,院子里的小伙伴都看着我,面带嘲笑。上初中以前,每天晚上必须九点上床,不能看电视,每天看半个小时的动画城,还要特别报备申请。上初中以后,家住在一个边防部队旁边,每天早上六点半听见军号响起就要起床。

看到电影里小女孩被剪掉长头发的时候,可怜哀求的样子,我的眼泪刷的就掉下来了,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父亲不准我留长发,上学期间头发不能遮到耳朵,比某些男同学还要短。看着别的女同学长发飘飘,我很羡慕。

我父亲一直鼓励我读书,引导我学习,我父亲送我最多的礼物就是钢笔。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很喜欢很享受阅读,而是在父母的强制要求和引导下才开始慢慢养成阅读和自我学习的习惯的。但是这个习惯却一直影响着我,有可能陪我一辈子。

我不知道爸妈是否有意识的培养我的个性,不论我有多少委屈,至少从结果来看,却让我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这是我女权倾向的根源。

提倡女权并不是一味的让资源向女性倾斜,而是女人可以更多的发展自身的兴趣和潜力,获得更高的社会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家庭成就感;而男人也不用肩负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不论男女,都是时候退回自我的内心,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摔跤吧,爸爸!》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不过如此。但是在证明这个事实的道路上,却走得艰难。

这种感觉我们依然还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离那个个人得不到发展的时代还不远,离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也不近。每个人的价值都应该被发现和尊重,权利和资源的竞争在任何领域都很激烈,但是每个人至少应该有参赛的资格。

然而最可怕的还不是被歧视,而是自我内心的禁锢。女性总是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低人一等,没有足够的自信,这在职场上尤为突出。社会偏见认为,男人更适合发展事业,而女性更适合照顾家庭,并且将这种分工美化。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擅长发展事业和照顾家庭的比例差不多,就是说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有什么偏向性。是社会偏见造成了大家不同的性别期待,以至于束缚了某些不同于社会期待的男性/女性的发展。

-【完】-

“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


筱婷,斜杠青年,擅长写作/摄影/编辑/公众号运营/茶艺/策划。昆明书友会发起人,公众号citywalk昆明漫步公众号创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