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古路,在慈孝之乡中感受廉洁的力量

 涤省 2021-09-13

渝北区古路镇,由“古路”得名,因“慈孝”扬名。
走进古路,你会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慈孝楹联,甚至许多村民家里的墙上还挂着慈孝挂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孝故事。翻开古路慈孝画卷,有全国美德少年李春玲、重庆市孝心好少年何俊楠……慈孝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如春风吹拂家家户户,如细雨润泽古路乡村。
2013年,重庆首部反映慈孝主题的公益电影《古路》在全国上映后,感动了无数观众,点燃了人们内心的孝亲之火,并在美国硅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奖,让更多人知晓了渝北古路这个“慈孝之乡”。

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妇女春梅收养了多位孤寡老人,即将新婚时,又在村口捡到一名女婴。女婴的出现,打破了春梅平静的生活。未婚夫大牛的奶奶怀疑女婴的来历,开出条件:要么把孩子送走,要么一拍两散。不忍心女婴再遭遗弃,春梅选择了放弃婚姻,独自一人抚养女婴,用柔软的肩膀撑起一个大家庭。影片中女主角春梅勤劳、朴实、善良,让人联想到家中默默付出的妈妈。而春梅和女儿小雨的对手戏,更是引得不少观众泪目。
影片中春梅的角色原型,正是古路镇村民范文菊、刘其学、郭方华、刘少平等人。他们或坚持侍奉前夫父母,或悉心照顾瘫痪老人,或年幼就扛起养家担子,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正是对家人、对长者的爱与责任。
早在2010年,渝北区就开始在古路挖掘“小孝孝于亲长、中孝孝于组织、大孝孝于国家”的慈孝文化。经过多年的不断打造,如今,被评为“全国慈孝之乡”的古路已建起了占20亩的中华慈孝园、10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广场、200米的慈孝文化长廊、100平方米的慈孝碑林和3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墙等一批慈孝文化载体。此外,古路积极打造孝廉文化基地,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崇孝敬廉的教育基地。
孝与廉从来都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进程中,二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不孝无以齐家,不廉无以治国;孝以廉为要,廉以孝为本。

孝的起源难以准确考据,在上古时期就有关于孝的传说,在商代最早出现金文“孝”字,在周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尚书》最早有孝的使用,“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诗经》中则有孝的咏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和推崇,孝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廉,本意指堂屋的侧边,基本含义就是不索取,强调对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即开始倡廉。西周时,周王把廉洁作为考察官吏的重要项目。统一中国的秦朝,把廉政作为考核官吏职守的重要标准。到了汉代,举孝廉更是定为岁举,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在社会上下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了化元元,移风俗的社会教育作用。到了清代,朝廷更是努力树立孝子、廉吏、清官的榜样典型,依据汉代选拔官吏及人才的“孝廉”“贤良方正”科目,合并为一科,称“孝廉方正科”,意在选拔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优秀人才。
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孝,诚如《孝经》所说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也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脏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官员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贪官,轻则受到纪律处分,重则身陷囹圄,甚至丢掉性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官员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在巴渝大地上,从来不缺乏孝与廉的美谈。最有名的当属“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的故事。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恭州巴县乐碛(今渝北区洛碛镇)人,宣和六年(1124)高中状元。历任奉节尉、江原县丞、左奉议郎、万州知府等,官至南宋成都府路提刑,一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洁。
南宋绍兴九年(1139),冯时行到万州任知府。走县下乡,指导农桑,开办学堂,给万州带来一片清明祥和的勃勃生机。随着府库中钱粮日益增多,引起转运判官李炯的垂涎。李炯假意邀约冯时行以公帑贿赂秦桧谋求升迁,被严词拒绝。李炯见无法得逞,于是向秦桧告密。冯时行被秦桧罢官革职,“坐废”达十七年之久。


秦桧死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冯时行被举荐到黎州(今四川汉源)任知府,带着母亲与妻子一同前去赴任,途径大竹林时,恰巧其母身染疾病,见此处翠绿成荫,便决定在这里结庐而居,待母亲痊愈再赶路。但其母病重,卧床不起,三个月过去了也不见好转,冯时行十分焦虑。而母亲与妻子深知其皇命在身,不能在此处多加停留,便劝其赴任。冯时行百感交集,既为母亲与妻子的深明大义所感动,又不忍母子别离,牵挂其母的病情,便将山庄取名为照母山庄。在他赴任后不久,其母去世,其妻子在山庄守墓三年。在公元 1159 年,获宋高宗恩准,冯时行回乡在照母山庄守孝三年,同时著书立说,以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照母山由此得名,后人也称其为照墓山。

冯时行在黎州时,减轻当地百姓赋税,禁止官吏敲诈勒索,并根据黎州少数民族较多的特点,实行市场开放,汉夷互市,夷人可自由进入市场,互换货物,不准任意责难。因他为人廉正,用法严明,黎州很快改变了面貌。
南宋隆兴元年(1163),冯时行在雅州任上逝世,被追为“古城侯”。当地百姓感念冯时行革除奸弊端、清正廉洁,自发斥钱七十万,为冯时行立“冯侯庙”。

近年来,渝北区不断拓展延伸慈孝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努力让慈孝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规范。在渝北的中、小学都开设有慈孝文化课程,用的是《孝星》《孝道》《寸草心》等自编教材。同时,开展慈孝文化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主办一期黑板报手抄报、开展一次“知心家书”评比、践行一系列敬老爱老活动、评选一批慈孝少年等。
在社区、小区里,以挂新二十四孝等为主要内容的画图,为市民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行孝标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孝廉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同时,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在龙兴古镇、双龙湖公园、碧津公园等地打造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慈孝和廉洁文化景观。

如今,在渝北大地上,慈孝和廉洁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