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战国策》西周篇里,有篇关于孟尝君打仗向西周借兵借粮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先前带齐兵,为韩、魏两国攻打楚国。 而今,他又联合韩、魏两国准备攻打西边的秦国。 途径西周,孟尝君提议向西周借些兵马粮草。 西周君听了心里犯怵,不借,得罪不起;借的话,国小力弱,借不出。
犯难了。 在各大权势争斗中,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周颤颤巍巍,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团灭。 孟尝君借兵借粮的提议,把西周君陷入到了两难—— 如果不借,则可能得罪齐韩魏三国 如果借,则雪上加霜会更加羸弱 要么借要么不借 ------------ 不是得罪齐韩魏,就是使自己更羸弱
这两种结果西周君都不愿意接受。 02. 西周大臣韩庆,看出了西周君的顾虑。 想破除这个两难困境,需要从孟尝君的意愿着手。于是他决定代表西周与孟尝君谈谈。 韩庆见到了孟尝君,说到: 孟尝君你先前为韩、魏攻打楚国,历时九年取得了宛和叶以北两块地,增强了韩、魏两国的力量。 孟尝君点头认同。 韩庆继续说:如今你又攻打秦国来使韩、魏更加强大,这样与你不妥。 孟尝君追问:先生何处此言? 韩庆解释:攻楚,免除了韩、魏南边的忧虑;攻秦,将解决韩、魏西边的忧患。如此,韩、魏将在辽阔的土地上迅猛地发展,壮大之后还会对你们齐国毕恭毕敬么?
韩庆的这段论述,推论如下—— 攻打楚国,已经壮大了韩、魏 如果攻打秦国,又将壮大了韩、魏 如果韩、魏壮大了,对齐国不利 ------------ 如果攻打秦国,则对齐国不利
你孟尝君作为齐国公子,做出对齐国不利的事,有点说不过去吧。 03. 敢情我孟尝君继续攻打秦国,得不偿失。 帮助了韩、魏壮大,却可能使自己的齐国受损,不划算! 那你韩庆有什么高见? 韩庆:佯攻秦,为齐谋楚地。 孟尝君:先生请详说。 韩庆:让我们西周与秦联合,你率军驻扎函谷关,然后我们将你的目的“分析”给秦王。 孟尝君不解。 韩庆解释到:我们将告诉秦王,孟尝君必定攻破秦国来使韩、魏壮大,以此威慑楚国割让东部地区给齐国。 孟尝君:韩、魏强大,再联合我们齐国,楚国一定会恐慌。那更应该攻秦了。 韩庆摇头:攻秦的目的是让齐国拿到部分楚地,而非让韩、魏壮大。若不费一兵一卒,是为上上策。 韩庆顿了顿继续说:秦国为了免于被攻破,以释放楚王为条件讲和,楚王被释放,必定以赠送楚国东部地区来感激齐国。
这个主意听起来还不错。锁定目标,一连串推理走了下来—— 如果陈兵函谷关,则秦王会讲和 如果秦王讲和,则需要释放楚王 如果楚王被释放,则会感激齐国 如果感激齐国,则会割让楚东部地区 ------------ 如果陈兵函谷关,齐会得到楚东部地区
这里的因果关系并非可靠,但从逻辑层面来看,是讲得通的。 04. 你孟尝君应该自私点,为自己的齐国考虑一下。 如果按照上面的推演,你这不就能给齐国谋取利益了嘛。 韩庆继续推演到:如果你让你们齐国得到了好处,你自己的封地——薛地也就能世代无忧了。 孟尝君:“世代无忧”从何讲起? 韩庆:就当前来看,你为齐国谋取土地,齐王会记你一功;再看长远了,秦国没有受到削弱,处在韩、魏西邻虎视眈眈,韩、魏必定会对东邻齐国毕恭毕敬,做到两头拉拢相互钳制。这样就为齐国赢得了长久的威望。
韩庆的说辞很圆满,那边都不放过—— 当前的利益,为齐争得了土地 未来的利益,为齐赢得了威望 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 ------------ 对齐国而言总是有利的
孟尝君的作为对自己的齐国有利了,齐国也会尊重和维护他个人及封地的利益。 孟尝君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停止攻秦。 既然不打了,也就不需要向西周借兵借粮了。 西周君的困局随即消解了。
# 推荐—— 为了举荐人才,竟然选择了给BOSS“下套” 我强词夺理就是为了投你所好 越是被百姓讨厌的人,越该成为君主的忠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