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哥的“观”(三):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中)

 新用户3120VQG3 2021-09-13

大家好,我是六哥。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我,从9月7日开始我讲一些我的价值观念,没有想要强迫谁去接受我这些观念,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自己找到同样观念的人。然后一起做事,合作、投资、创业等等。

上次我们讲了,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上部,今天我们把这个东西给引申一下,我们讲一个十分常见的事情:比较自己与他人。

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存在一些比较。上学时和别人相比成绩好还是坏?工作了拿的工资和别人相比多还是少?做生意和别人比较赚的多赚的少?

比较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去定位这个事情的情况。

但是比较之后,往往会产生其他附带的一些想法和心理状态。

比如向上比。说发现了自己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然后分析努力去提升自己。但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在我观察下来是比较少的。也有一部分人在比较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了嫉妒心,甚至这些嫉妒心会让他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

更多的人是在向上比较之后产生了焦虑感。

但是我认为这个真的没什么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出生的环境,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发展的节奏。

随便说一个例子,同样一个宿舍的同学。比如说同学A他可能家里面催婚催的比较紧,然后呢,他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买了婚房,之后房价立马就涨上去了。因为当时买房子的时候是只付个首付,通过贷款的方式买的,所以房价涨之后,A的“身价”倍增,加之现在孩子都有了,其他的同学羡慕不已。另一个同学B家里面就没有催婚,然后现在还是一个人漂着。相比较A同学好像他什么都没有。

这件事情的源头可能就是A家里面催婚比较紧,另外B家里面没有进行催婚而已。但是这小小的差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放大,然后产生了后面如此之大的差异。在相互比较的时候,B同学感觉压力很大,产生焦虑。

但谁又知道未来能够改变B同学命运的,属于他的“催婚事件”是什么呢?

上述的例子里面,A同学算是事业家庭的上升期,B同学算是走平。如果还有个C同学,他大学毕业后就把家里的房子给卖了,去创业了,最后还创业失败了。

那C同学如果硬是要去跟A同学比,是不是更加郁闷,更加焦虑呢?我觉得没必要,C同学也会有自己的“催婚事件”。但是C同学也得清楚,从A同学的例子上面折射出来的宏观环境到底是什么?提升认知,然后在下一次的创业当中更加具备把握。

所以比较他人,用来定位自己就可以了。而附带的产生的其他的情绪,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这点虽然容易说,但是确实比较难做到。但是反过来,也正是因为难做到,如果你做到了,那你也就不一样了。

上面说的都是客观环境,或者所谓的上天安排好的命运,让我们每个人节奏不同。

那么其实我们自己做很多事情也会让自己的命运不同,也就所谓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究其根源,还是更多的关注自己提升自己,然后在上天安排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有更大的概率去把握机会。(当然反过来我们整天不提升自己,那么最后上天安排好的机会来了,也把握不住)

记得有两幅对联。

第一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我觉得按照这样做呢,最后大概率会变成一个书呆子。

第二幅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说的比上一个好一些,因为算是内外兼顾,但是这样说的人往往把更大的比例放在了国事天下事上面,放在了风声雨声上面。更小的比例放在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家事,自己的读书声中。

而我的建议是反过来,更大的比例给自己,更小的比例给外界。非要说一个比例的话,我在修习营里面说过,除去休息,吃饭,糊口的工作,陪伴家人时间后。85~90%时间放在自己提升上。10~15%时间放在关心外部环境,定位自己上面。

如果严格执行,一般性都会产生时间不够用的感叹,然后内心会相对比较充实,根本不会产生什么焦虑状态。更别说有什么时间去做追星啊,发帖子跟人家进行论战啊,各种分析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社会事件啊等等闲得慌的事情。

写到这里真有点感叹。自己内心的这些“观”其实挺简单的,但是要把它完整清晰的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又非常的复杂。可能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吧。

这期讲了自己和别人的比较,下一期我们还是讲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我们用其他的一些事物来进行类比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