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盾弑其君:高手是这样过招的

 畅读历史 2021-09-13

今天的故事有点长,但很有意思,我们慢慢聊。

有个历史“常识”是这样的:老皇帝死了,摄政大臣一般会选一个容易控制的继承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大权在握。

这个“常识”明显到不用做任何解释,但就有人不按常识出牌。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故事开始前,我们得把故事人物介绍一下,

晋襄公,晋文公之子。晋文公就是公子重耳。

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有几个重要的跟随者,

其中一个叫赵衰,赵盾就是他儿子,著名的赵氏孤儿是他孙子,

还有一个叫狐偃,狐偃是晋文公的舅舅。其子狐射姑。

其他…其他先不说,故事中没他们。

故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了。

去世之前,晋襄公指定了继承人,太子夷皋。

太子夷皋这时多大呢?很小,小到还抱在怀里哭。

根据常识来判断,摄政大臣一定支持夷皋即位。一来是老国君指定的继承人,名正言顺,二来年纪小,好控制。

这时的摄政大臣是谁呢?赵盾为主,狐射姑为辅。

《史记》里说,“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

这是说,太子太小,晋人想立一个年长的君王。晋人是谁呢?《史记》中没说,但晋人的两个代表,赵盾和狐射姑说话了。

赵盾说,晋襄公的弟弟雍,年纪OK,人又好,还和秦国交好,应该立雍为新国君。

狐射姑说,不如晋襄公的弟弟乐,乐的母亲得到过晋国两任国君的宠爱,立他为国君,民心就安稳了!

得到过两任国君宠爱的女人,按赵盾的说法,“淫也!”,而且乐这个人在陈国,国小,不能成为强援,距离还远,

很明显,狐射姑不是真要拥护乐,他就是为了和赵盾做对,你选A,我就选B,至于B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无所谓。

故事二

狐射姑和赵盾何仇何怨?

晋襄公即位后,跟随他爹晋文公流亡的重臣们陆续去世了,晋襄公就重用他们的儿子们,于是就让狐射姑为主,赵盾辅之,

晋襄公有个老师,叫阳处父,他和赵家关系好,就劝晋襄公,说赵盾比狐射姑有才,不如让他们换个位置,赵盾为主,狐射姑辅之。

结果,晋襄公同意了。

这当然是个馊主意,已经得到任命的狐射姑心里会怎么想?

肯定想杀了阳处父,顺带连赵盾也恨上了。

故事三

晋襄公死了,太子夷皋还嗷嗷待哺,让太子即位,摄政大臣不是正好专权吗?

如果摄政班子只有赵盾一人,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的拥护夷皋即位,

但现在还有一个狐射姑,这个狐射姑也算“皇亲国戚”,如果夷皋即位,狐射姑掌权了怎么办?

未知太多,不如缓缓,先想办法铲除竞争对手,于是有了故事一的情节。

事实上,也正是借这次继承人交接班,赵盾成功的排挤了狐射姑,自己独掌了大权。

狐射姑被排挤出了晋国,公子雍却迟迟没有被接回来,为什么?

因为,太子夷皋出场了,严格来说,是太子的母亲出场了,

太子母亲叫缪盈,她每天哭哭啼啼抱着夷皋上朝,退朝后就抱着夷皋去赵盾家,“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而外求君,将安置此?”

赵盾一看,“害怕”了,就派兵挡住了去秦国接公子雍的人,拥立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

你看,这位伟大的母亲出现的很是时候,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出现在狐射姑被排挤,公子雍未归时,巧乎?

故事四

不管怎么说,太子夷皋即位了,一晃就是十几年之后了,

《史记》说,晋灵公长大后过的很奢侈,对百姓赋税很重,喜欢在台上用弹丸打人,看人们闪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孤儿寡母,权臣辅政,夷皋一定是在各种“说教”之下长大的,十几年之后,正是青春叛逆期。

我们都有过叛逆期,叛逆期里家长最常说的话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最常说的话是“为什么不可以”…

是啊,为什么一个一国之君什么都不能干?史书上对夷皋的成长没有太多记载,好像一下子从嗷嗷待哺就长大成了晋灵公,

长大后的晋灵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是有无上权力的,比如,他发现饭太难吃,可以直接杀了厨子,

可以杀厨子,是不是也可以杀赵盾?也许可以试试,

按理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晋灵公还是摄于赵盾的权威,不敢直接赐死,而是偷偷派了个刺客,

刺客叫鉏麑,这个鉏麑是凌晨去杀赵盾的,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准备上朝,鉏麑叹口气,“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无论是杀忠臣,还是违逆君明,都是一样的罪,于是撞树自杀了。

不知道太史公是从哪里知道鉏麑的心理活动的,总之这次刺杀行动失败了,

一次失败之后就算了吗?当然不会,叛逆期的晋灵公还是想弄死赵盾,毕竟十几年的压制,必须要释放出来,

于是晋灵公又安排了一次酒宴,四周安排了“刀斧手”,只一个“掷杯为号”,四周齐杀出来。

可惜,赵盾命大,又被救走了,这次君臣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赵盾不敢回家,只能逃走,但也没走多远,还在晋国。

赵盾有个堂弟叫赵穿,“袭杀晋灵公而迎赵盾”,《史记》说晋灵公不得人心,赵盾得人心,所以杀晋灵公不难。

晋国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一看不对,说,杀人的是赵穿,不是我赵盾啊,

董狐说,“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结语

绕了一大圈,先排挤了竞争对手,然后拥立了容易控制的幼小国君,国君长大之后君臣矛盾激化了,终有一个要退出历史舞台。

“赵盾弑其君”,这种循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将要上演无数次。

上一篇:终于搞懂了姓和氏的区别

推荐: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第一个起义的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