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别人的大二……清华大学景观系 本科优秀课设分享 |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XIN的景观图志 2021-09-14
/ 写在前面 /

| 景观优秀毕设/课设专栏 |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各大景观院校的优秀毕设/课设作品,特开此专栏,收稿各大高校景观设计课、毕设作品,并邀请作者分享设计感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作品,开拓设计思维。


语音来源:作者感想与收获


/ 作者介绍 /
我是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的本科大二学生,这是我做的第二个景观设计作业,因为学期中各种活动安排得很满,再加上疫情的原因,这次设计做得也是相当的匆忙,现在看来还有很多需要仔细斟酌和细化的地方。这次也是与大家分享一下设计的心路历程与相关经验,供大家分享学习!
 

/ 课程设计背景与设计要求 /
本次设计studio的作业是双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在大二下学期(2020/04-2020/06)。课设题目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具体任务书如下。


/ 设计说明 /
校园景观是学校师生、行政人员、家属、来访者等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具备区别于其他城市景观的独特使用人群、交通、用地性质、文化等属性。

校园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校园文化与历史、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等,以及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行为模式、心理体验和文化传承认同等复杂因素。学生需要针对户外公共空间的多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与协调,分组完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请重点关注3个关键词:系统、连接、边界。其中,“系统”强调对景观设计中地形、水体、植被等多要素的系统化综合设计;“连接”强调场地与更大范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实或虚的连接等;“边界”强调关注场地的边界条件,以及场地内部各分区之间的边界关系等。


/ 设计场地 /
本学期选择“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纪念碑区(图1)”与“清华大学西校门入口区(图2)”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场地。选课的 9 位学生将按照3个两人组+1个三人组进行分组,选择备选场地中的一个场地进行调研与设计,总体保证每个场地两组。

学生应首先对清华校园景观进行全面认识和调查,再详细调研所选场地的现状情况(包括红线内场地与周边区域),合理解决场地现存问题,恰当处理场地入口与外部道路的联系,处理场地内高程问题,适当挖掘场地文脉。

学生应了解北京地区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场地的植物种类,利用地形高差构建景观特色,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互因借,形成舒适优美的环境。

图1 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纪念碑区

图2 清华大学西校门入口区



/ 成果要求 /
1.  需进行综合性的场地现状分析,如区位、交通、功能分布、植被等系列分析图。
2.  需充分表达设计理念。从专业的角度完成设计概念的演绎与表达,表达手段包括
但不限于概念草图、图像拼贴、模型、视频等。
3.  尽可能展现完整的景观设计过程与结果,包括平面图、剖立面、透视图等;具备
专项的设计支撑,如竖向设计、植物配置等。
4.  推荐使用清晰而富有创意的图示语言表达设计。
5.  最终成果大小为A1图纸,图纸内容和数量要求如下(图3):

图3 设计要求


/ 选题 /
在几经斟酌之后,我们小组决定做西门入口处的设计。原因有这几点:首先,我们对西门这里还是比较熟悉的,就算没办法实地调研,也能大致把握好场地特性;

其次,我俩一致认为西南联大场地分割感太强,而且整个场地的形式感比较难以把握,反观西门这边,各个空间分布还算中规中矩,虽然自行车停放和人流引导会有很高的设计挑战,但是我们觉得有挑战才会有精彩的设计,所以就硬着头皮冲啦!
 

/ 作品介绍 /
清华大学西门是清华大学一处很重要的门户,在这里,既有本校的师生通行,也有慕名前来的大批游客聚集,场地内各种交通流线几近重合,茫茫多的自行车又在场地内架起了一道道“围墙”。更多的空间被压抑在各个角落,难以利用。解决这一团混沌的现状,重新梳理交通流线,再将场地内的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就成为了本次设计的核心。

让我们先把视角拉远(图4),可以看到西门场地位于清华校园,北大校园,圆明园的“三园交汇”之地,人流之密集不难想象。这三处“景点”的辐射区交汇处,恰好就是我们的设计场地,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也要抓住它作为这样一个“枢纽站”的身份。在海淀区的景观序列中,我们可以在“三山五园”的序列末端找到我们的场地,这也为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将景观序列引入校园之中。
图4 区位分析图

接下来我们再将视野拉回设计场地(图5)。不难发现,场地内的各处空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机动车道与校河从场地内部将入口空间划开,南部的绿地干脆被隔离在河对岸。整个空间被一条马路所主宰,留给人们通行与短暂停留的地方又挤满了自行车。这样混乱的西门,想必来到过清华的朋友们都多少有所体会吧。
图5 场地现状分析图

之后,结合我们对场地的种植,竖向,交通剖面,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决定以“穿行和停泊”为设计主题,将西门入口处塑造为以铺装广场为核心的门户空间,将西院住宅区重新改建为历史文化宣传区及游客服务点,并与绿地空间相融合(图6)。

在具体的设置中,我们又结合同学们对西门场地的反馈情况,加入了一些休憩空间,满足短暂停留的需要,并且结合流线布置,将整片场地串联起来,增设的停车场也将停放区转移至场地东部,从而解放西门门口的停车压力。
 6 设计场地功能分区图



/ 那么这个设计是怎样从无到有地出现的呢?/

这里用四张图给大家简要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对原场地的空间布局以及流线进行梳理(图7),在这里,我们赋予空间“场”的概念,假设这个空间会有无形的力量来“吸引”或“排斥”人们(可供使用或停留or只有使用功能或难以接近);

之后我们结合之前的设计想法,将新的功能形式加入场地内,并结合各个“场”对流线进行调整(图8);接下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圆圈与曲线的语言刻印在场地上,并作出形态上的调整(图9);最后就是结合后期的设计深化,让场地真正落实下去(图10)。

图7 原场地分析图

图8 功能再安排

图9 空间形式初步刻印

图10 最终空间布局图



最终的平面图和效果图如下(图11、图12)
图11 总平面图

图12 鸟瞰图



/ 交通问题处理手段 /
首先,我们将西门向后撤了6米的距离,这样既能缓解西门门口蜂拥着的游客妨害交通的问题,也能让西门的两侧通道有更合理的流线形式。之后,我们结合设计概念和功能分区,拿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线设计图。我们处理交通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分流”

结合各处停车场的不同位置,通过几条流线的平行设置,为场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这种人、自行车,机动车相互分离的方式也能有效重塑场地交通的秩序感。在处理游客问题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将游客也进行分流,既能缓解大规模人流的冲击,也能顺势为南部绿地注入活力。(图13、14、15)
图13 师生离开清华流线图

图14 师生进入清华流线图

图15 游客进入清华流线图

整体的空间布局与流线系统介绍完毕,这次设计也就大致成型了。最后还是放一下我们结合之前的学习成果做出的有关于场地竖向(图16),雨水花园设计(图17)以及种植设计(图18)的尝试。以及我们的整体图纸(图19)。
图16 竖向分析图

图17 雨水花园

图18 乔木种植设计


/ 设计再思考 /
其实这个设计的挑战还是蛮大的,记得我们光是处理西门场地和西院绿地的空间形式上就花费了近2周的时间。而且线上合作设计真的会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电脑死机XD)。

总的来说,虽然对大学校园景观的属性把握不是很准确,但是这个设计确实是一个很有逻辑,条理清晰而且完成度较高的设计作品。如今我在熬过了那么多令人头秃的夜晚之后,再看着它,虽然会有些许的遗憾之情,但更多的是小小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图19 最终成果图纸

作者 | 杨澈 江婷

编辑 | XIN学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