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向荣的《开讲啦》为何瞬间火爆全网?身为风景园林人你骄傲嘛?

 XIN的景观图志 2021-09-14


2021年6月11日21:00
王向荣老师在微博发了一条动态

(下图)



这条状态瞬间炸出了所有风景园林和景观人
相信你也是众多转发者之一





伴随王向荣老师的微博发文
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公众号发推文
整个行业如此看重这件事
可见风景园林这次“抛头露面”的机会实在难得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过于“小众”的专业
终于要被大家所熟知了

知乎中的这个专业被各种“劝退”
这个专业被太多人误解
通过这个节目,终于要被大家所正式了解了
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


主讲 王向荣老师是谁?

他曾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
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
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开讲主题
《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园林之中》

回放链接




好的,让我们回到演讲内容本身,回顾王院长在整段演讲中所强调的内容和期望。

王院长整个演讲都在介绍 “山—水—城市”这个生态系统,(这也是王院长关注并持续研究的领域)并举例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在营造这个系统上的努力。
 


/ 讲座内容 /


一、中国特有的山水城市的结构和如诗如画的城市生活
节目开始,王院长便带我们认识颐和园的山水格局与北京城所构成的城市系统。


/ 01 中国园林中最长的画廊 /
画廊一侧是湖平如镜的昆明湖,另一侧葱郁的植物之间掩映着亭台楼阁,抬头廊内彩画连续不断,远处湖光山色应接不暇,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异

万寿山山体较大,整体略显单调。有转折的画廊与南方相连的建筑物使山更有层次感,把山形和山上的零星建筑统一在一个整体之内。
图为 最长的长廊


/ 02 江南风光 /
王院长特别提到西堤。西堤在尺度、走向以及桥坐落的位置都模仿了杭州的西湖。在昆明湖上,便能领略江南之景。

昆明湖水系的作用一是京城水的供给,二是调节三山五园水系的平衡与协调。因此昆明湖作为水系不光在颐和园内起着重要作用,也形成了整个城市的山水格局。

中国绝大部分的历史城市都有完整的山水格局。这是中国人梳理土地、营造城市特有的一种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城市的结构和如诗如画的城市生活。
图为 佛香阁 昆明湖

(想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知识或者考研风景园林的宝宝,记得关注后续 XIN景观课程 中的 园林史公开课 ,可详细了解古典园林的原理与历史,一起探索园林的魅力。)


二、依照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文人园林的最高成就。以耦园为例,耦园清初时被称为“涉园”,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清末时,园主人沈氏夫妇为表双双归隐、躬耕田园,故取名为耦园。就像王院长所说,中国人往往景面文心、以物托志。
图片为 耦园

宅与园共同构成园林,宅为居住之地,园为隐逸之地。

为避免宅体量大、数量多而会冲淡自然气息,便将建筑物环绕在外围,把山林地留在中心。这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以诗情画意来对自然再塑造让人在园林中漫步时,感觉到时间和空间却是无限,眼前的一切依照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态各异的假山石旁淌着一弯曲水,林木葱郁,好似漫步在中国的山水画中。

人们的生活和品格都寄托在了大自然的山水之中。
图片为 耦园


三、以营建园林的方式来营建城市
将视野上升到数百米的高空,我们会发现耦园三面环水,这些水系并非自然形成,全都是人工为之。
图为 三面环水的耦园

将视野再抬高,我们会发现苏州城与周围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耦园西侧的山脉挡住了东侧太湖水泛滥,由于地形西高东低,水系从西到东缓缓流着,人们人工将水引入城里里面,保证了居民生活所需,使得苏州成为一个山水城市,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园林,理想中的城市。这是中国城市的缩影。
图为 苏州城市尺度

图为 太湖平原尺度

再看另一个“理想中的天堂”——杭州。
同样将视野抬高,将视点放到西湖上面的一个小岛——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风景是如何形成的?

宋朝时,西湖淤积严重,苏东坡组织民众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里堆了一条堤,叫苏堤。为了使湖泊不再淤积,苏东坡在湖里立了三座石塔,规定严禁在石塔的范围之内种植莲藕,因为莲藕是造成湖泊淤积非常重要的原因。

夜晚,天有一轮明月,若在石塔里点上油灯,塔影、月影相映成趣,于是就形成了三潭印月的风景。
图为 苏堤
图为 三潭印月与远山

把视野再提高,看整个杭州城山、湖、城融为一体,就是中国城市典型的代表。中国的城市总体上来说,历史上都是山水的城市,人们总会在城市和山之间建造一个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把山和水联系在一起,使得城市跟山水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生存的基本要求,它支撑着大地的生产和生活。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没有西湖,一旦下暴雨,山上汇集的的水就会直接把杭州整个城市淹没甚至摧毁掉,杭州城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同高度看西湖

把视野再抬高,看西湖周围的土地,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这些密集的水网,并非上天留给我们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成百上千年不断梳理出来的。

为了灌溉、发展农业,养育我们的民众,建造我们的城市,而不断滋润这片大地。
图为 杭嘉湖平原及宁绍平原
图为 杭州西湖鸟瞰

并不仅仅是杭州,我们把整个的土地梳理了一遍,比如都江堰使得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河套地区沿黄河的灌溉系统,北京昆明湖什刹海的水系统,济南大明湖系统等等,使得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国家。
图为 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

图为 河谷盆地

中国人是以一种营建园林的方式来营建城市的,我们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园林,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园林化的国家,这是中国人的理想,这是中国人的城市的原型,如诗如画,山水相依。

我们最伟大的成就都是产生于日常的生活和脚下的这块土地。在几千年的延续之中,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地延续,这么悠久的文明在今天还具有它的生命力,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比如都江堰灌溉航运功能似乎消失了,但可以变成城市中公共的公园绿地、人们休息的空间,也可以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城市文化延伸的一个记忆。


四、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园林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的功能、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将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呢 ?王院长带来了他的思考和实践——


/ 01 杭州西湖景观更新 /
历史上西湖已经做过了二十多次的大疏浚,这次相当于是在给西湖做另外一次疏浚。

从古今两个方向出发,从而找到西湖恢复后的形态。最直接来源就是古画。清朝时,画家董浩所画的杭州西湖十景和南宋李嵩的绘画,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图为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杭州园林》同济大学出版社)

图为 《西湖图卷》——宋·李嵩

古代的绘画反映了西湖的原貌,当时西湖周围的一些水域,远离城市,远离人的干预,非常的自然质朴。于是这两个古画和现存的、远离杭州市的一些水域它们所具有的面貌就是我们恢复西湖水域的一个基本的依据。
图为 西溪湿地

这使得西湖山水重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杭州市真正成为了一个山、湖、城的山水城市,使得山上的来水在这个地方得到净化,再流到西湖里头去,使得淹没在这里头的风景重新显露出来。
图为 西湖西进改造效果



/ 02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于南宁城市郊区,场地东南区域分布着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采石场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耸的悬崖,荒芜的地表,深不见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锈的采石设备。

其实采石场是对大地非常大的破坏,但是我们换另外一个角度,它也给大地带来了另外一种介入,是我们大地上不存在的,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一种山水呢?

犬牙交错的松树穿插于岩石之间,一湾山水从山上跌落下来。画中的山区别于自然的山,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采石场。王院长在做设计时想:是不是能够把采石场变成这样的一个画卷呢?
图为 董其昌绘画


来到其中一个采石场,入口处仿佛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图为 1号采石场——落霞池


再看看另外一幅绘画——明朝的仇英的《临溪水阁图》,两位高士在水边的一个水阁里对谈,周围的山水相间,松树生长,似乎他们的精神完全融入到山水之间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山水。
图为 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溪水阁图》

人们在这个水阁里,精神跟山水完全融合在一起,画面美矣。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图为 水竹居
水竹居的地面、柱子和屋顶构成宽阔的框景,将石壁和瀑布纳入其中




/ 问答环节 /


平常我们就经常被人说是“种树的”。果不其然,在节目问答环节真有网友向王院长提问“风景园林是否管绿化带”,王院长回答道:我们设计绿化带。连撒老师都忍不住惊叹:还真设计!

王院长平和地说道:别人说我们设计绿化带也不会生气,因为在他眼中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园林。
 


在面对撒老师的提问:您最不满意北京林业大学里哪一处园林设计?(这个问题相当有趣)王老师的回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如下图(跟着王老师学回答技巧~)

——这就是海绵城市理念,这就是王院长一直在讲的构建“山—水—城”系统理念。既巧妙地回答了问题,又以小见大,通过一个问题让我们考虑到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生态系统构建是否合理,该朝着什么方向去改进。



还有更多带有王院长本人智慧与哲学的观点:
Q:什么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A:1.好用。(即为了谁用)
      2.得体。(即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
      3.简单(即用简单的方式把问题解决)
      4.触动人心(即需要设计师自己感悟,通过自身的阅历设计使得对方有所触动)


Q:如何看待仿古建筑都一样的现象?
A:保护好前人遗存,同时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留给后人。


Q:如何延续和发扬古典园林?
A:1.自然(人造的环境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情趣)
      2.系统(山、水、植物、建筑、家庭等是一个系统,相互之间不分离)
      3.继承古典园林的思想比模仿形式更重要




/ 总结 /


这场演讲是“风景园林”在行业内的“小里程碑”和“小突破”,它打破了外界对园林的误解,突破了风景园林在业内的圈层。

此次讲座,无论是否是业内人士都可以学习。非常感谢央视能够邀请王教授做客《开讲啦》,能让我们的专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风景园林。尤其是作为一个能在年轻一代人中能够产生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开讲啦》的播出能够影响当下年轻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同时,在这时代,作为一个风景园林人我们也非常荣幸,因为我们都是在前辈们的照耀下学习、了解、设计这个世界。有像王教授等等优秀的教授和老师为榜样,他们作为导向、引领着我们,才能我们将能更好地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

就像王教授所说:园林就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天堂。在一个物质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享受自然、在生活中融入自然,如何将那个“理想中的天堂”变成现实,相信每个园林人心中都有一份热忱——让每个人的周围都像园林一样,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园林之中。


今后,再有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可以骄傲的说

 风景园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