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20世纪最大谎言,钻石终于被“打败”了?

 roselihong 2021-09-14

图片

作者:王小哼
“A diamond is forever”出自钻石巨头戴比尔斯1939年的创意广告,而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正是我们所熟悉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也因为这么一句美好的广告语,20世纪开始了无钻不婚的时代,钻石成为了婚庆市场不可抛弃的“宠儿”,购置一颗钻戒往往耗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然而,钻石却被誉为20世纪的最大骗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保值。
在中国的传统婚庆中,黄金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就是保值、抗通胀。
但是钻石到了二手市场,相比起最初的买入价格,几乎就是“骨折价”,往往几万元购入的钻戒,只能卖上原本售价的一、二折。卖了可惜,只能留着,可谓真正的“一颗永流传”。
于是也不难理解,市场上对钻石的争议,从未停歇。

图片

稀缺的天然钻石

钻石之所以能够做到定价高昂,除了各个珠宝品牌的奋力营销,也与其天然的稀缺性有关。
全球已探明储量的金刚石,一共是25亿克拉。其中80%是工业金刚石,只有20%是宝石级金刚石,也就是钻石。
也就是说,全球钻石储量只有5亿克拉,也就是100吨。而黄金全球探明的储量则是54000吨,整整是钻石的540倍。
从每年的开采量来看,钻石年开采量不过4吨,工业级金刚石20吨,黄金3347吨。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么一看,钻石确实要比黄金更稀有。
但其实地球天然钻石的储量并不稀缺,由于高温高压环境,钻石大多存在形成与地幔层,过去由于火山喷发带出来一小部分。
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联合研究表示,在地幔层深处初步估算含有1000万亿吨钻石,只是目前还没有可以挖掘到那么深的技术实力。一旦挖到那么深,钻石自然就不值钱了,当然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很难具备这样的实力。
除了天然的“难获得性”,珠宝巨头还通过高度垄断天然钻石矿藏开采权,控制天然钻石的整体流通量,来保住天然钻石的价值。
2016年,七大钻石开采公司埃罗莎、戴比尔斯集团、卢卡拉钻石公司等成立了天然钻石联盟,总产量占全球天然钻石总产量75%。
铺天盖地的营销和产业链的“垄断”,钻石的定价被掌握在相关利益集团的手里,时至今日,钻石依然在婚庆、珠宝市场扮演重要的角色。

图片

培育钻石为何能“打败”天然钻石?

俗话说,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撼动钻石市场地位的不是黄金,而是它的“好兄弟”,培育钻石。
培育钻石又叫作人工合成钻石简称人工钻石,其在1952年的时候,由美联邦碳化硅公司的科学家威廉·艾弗索运用化学气相沉积法首次发现人工合成钻石,而在之后的1954年通用电气的“超级压力项目”负责人霍尔博士带领团队,在人工培育钻石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诞生了第一枚“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并且在1970年的时候,美国通用电气通过改良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来第1颗宝石级别的大钻石。
而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工合成钻石的技术也越来越精湛,所以人工合成的钻石逐渐走向了市场。
培育钻石和自然形成的钻石相比较,在外形上,以及颜色上还有大小上基本都可以做到相差无几。倘若不拿一些专业的仪器进行分析检测的话,肉眼根本无法做到识别。甚至有一些培育钻石的成色与品质还远远的高于天然钻石。
也许有财友会说了,这和“假钻石”锆石和莫桑石有什么区别?
的确,锆石和莫桑石是经常被用于替代天然钻石的材质,锆石和莫桑石的材料分别是立方氧化锆和碳化硅,硬度低于天然钻石,因此也被称为“仿钻”。而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一样由碳元素组成,硬度也相同。
更有专业的珠宝人士生动地解释了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的区别:“天然矿产钻石就像是产生在自然环境下的冰块,而培育钻石则是在冰箱里冻成的冰块。”
图片
目前市场上钻石培育的两种主要方法是CVD(气相沉积)和HTHP(高温高压)技术。
CVD技术通常是指在高温等离子的作用下,含碳气体被离解,碳原子在基底上沉积成钻石膜。而HTHP(高温高压)技术,是通过模拟天然钻石的生长过程,在10GPa、3000℃以上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实现碳元素层的反应并将石墨转换成钻石。
相较而言,CVD技术的优点是杂质较少,但颜色级别偏低(集中在G-J色),透明无色级别出产较少。
另外,CVD技术下,钻石生长缓慢但操控可视化,可控性强,因此商业化应用发展较快。
而HTHP技术最早由苏联引进国内,用于生产工业金刚砂。直至2018年才实现宝石级别钻石的生长,逐渐用于饰品级宝石生产。因上百万元一台的设备造价高昂,操作极其精细化,钻石毛胚生长过程不可中途断停,商业化发展相对较慢。
但优点是高温高压技术更接近天然钻石生长过程,成品形状也更接近天然钻石的八面体,颜色级别高,多D-F无色级别高品质钻石。

图片

强势的培育钻石

虽然出现的时间比天然钻石晚了很多,但培育钻石的势能并不弱。
根据贝恩咨询,2020年全球培育钻石产量约700万克拉,渗透率为6.5%左右,预计未来保持15%-20%的增速;但2021年前7月印度培育钻石毛钻进口金额达到6.34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325%,而7月单月达到1.11亿美元,同比增长509%。
此外,培育钻石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关键企业和机构的认可。
图片
国际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在2018年没忍住进军培育钻石市场,成立了培育钻石品牌小白光(LightMark)。
施华洛世奇则快了戴比尔斯一步,率先在2017年成立了培育钻石品牌Diama。
在近期一份培育钻石行业的上市公司黄河旋风的调研纪要里有提到,施华洛世奇曾提出合作,要求黄河月供5-6亿人民币的培育钻石产品,而作为培育钻石行业上游的龙头,黄河旋风截止21年中的单月产值仅为5000万。
施华洛世奇当下一个月的需求量就相当于黄河旋风一整年的产值,可以想象得到,终端市场培育钻石的需求已经开始爆发,从下游需求传导到上游产能,导致供不应求。黄河旋风虽然很想要这样的大单,但表示吃不下,无奈拒绝了合作。
此外,以前只为天然钻石评级的机构,也纷纷将培育钻石拥入怀中。
在IGI(国际宝石学院)之后,另一家国际权威珠宝鉴定及分级机构GIA(美国宝石学院)宣布从2020年7月1日起,对于实验室培育钻石不再使用合成钻石这一称呼,并针对颜色和净度两个关键参数对培育钻石提供类似天然钻石一样的评级。
最重要的是,培育钻石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只要天然钻石1/3的售价,从小白光的淘宝旗舰店可以看到,其一克拉的钻戒售价19999元,和品牌钻戒相比,价格低了许多。

图片

同样“艰难”的培育钻石

培育钻石含有某种意义的可再生性,且不需要破坏环境、消耗人力去采掘,似乎的钻石的“完美平替”。
但实际上,培育钻石行业同样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文提到,黄河旋风拒绝了施华洛世奇的大单,不是不想赚钱,而是产能小,且受制于上下游协同。
培育钻石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需要购买设备,生产毛坯石,中游则负责毛坯加工打磨及镶嵌,下游则是品牌商负责营销售卖。
上游不仅需要购买设备,还要保证品质的均一性。事实上,要达到大量的、恒定的质量标准是很难的。一台机器也许可以,但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行业的成千上万台机器的话,那就非常困难了。
如果要生产2克拉以上、未经改色的CVD成品钻,在毛坯钻生产阶段就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准。
偶尔生产一两批都不是问题,但如果要持续地输出品质恒定的产品,那就不是花钱买几台机器就能解决的事情了,而要配合一些高端的技术人员,甚至是行业专家才行——而这些人才,也恰恰是稀有的。
此外,中游主力国印度,不仅遭遇着疫情带来的复工难度,还需要持续性地获得毛坯钻供应,才能得到良好的收益。
这里的“持续”有两个概念,一是数量,二是品质。对中游来说,品质稳定的培育毛坯钻石是最难拿到的货。
对下游来说,培育钻石在消费者市场依然是一个颇为陌生的概念,要想长远的发展,必定要投入大力气去进行市场教育。
但毫无疑问,谁能走在前面,抢夺培育钻石的品牌高地,必然能在以后的市场中获利——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