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魏宗亲,为什么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其他人呢?

 四地闲夫 2021-09-14

曹操打天下时,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都表现非常突出,诸夏侯曹与五子良将齐飞,将星闪耀。

可是,到最后,只有当时小字辈曹真的儿子曹爽,作为宗亲代表与司马懿争权。

这是怎么回事呢?

身份不一样的“二代”

在诸夏侯曹的“二代”中,曹真、曹休的身份非常特殊。

曹真,原本不是曹家二代,而是曹操属下秦邵的儿子。

秦邵替曹操募兵(一说为保护曹操)而死后,曹操见其子少孤可怜,收为养子,让他与曹丕一起生活。

此外,曹操的族子曹休,也因年幼来投,被收养,与曹丕一起长大。

所以,同为诸夏侯曹的“二代”,曹真、曹休的身份是特殊的。

一来,是曹操的养子,又与曹丕一起生活,自然关系比那些堂、表要亲密得多;

二来,既然是养子,完全没有继承权,只要自己不去作,自然也就不会引起曹操、曹丕的猜忌了。

所以,在曹操手下,他们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曹丕、曹植、曹彰、曹冲,曹操养的人成材率是很高的);在曹丕那里,他们关系亲密又没有竞争关系,自然也是天然的“自己人”。

这种特殊的身份,自然使曹真、曹休更容易冒出头来。

被浪花淘尽的“二代”

当然,要出头,仅有特殊身份是不够的,还得有能服众的表现。

诸夏侯曹的“二代”,其实也都获得了一些出头的机会。

曹仁很想让长子曹泰出头,曾率他一起征战。

结果···曹泰被吴将朱桓打爆,损兵折将,滚出军事圈了。

夏侯惇的长子夏侯楙,也曾得到重用。征西将军,持节,坐镇关中。

结果,除了多养姬妾,跟公主搞来搞去,其他不知道干什么。

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时,一句夏侯楙“怯而无谋”,使他成为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草包!

很快,夏侯楙就被调走了,高官厚禄待着,干实事也就免了。

至于夏侯楙的几个弟弟,就比夏侯楙更不靠谱了。他们多次犯事,被夏侯楙责骂,结果他们居然串联公主一起诬陷夏侯楙···

实在是扶不上墙呀!

倒是夏侯渊的几个儿子,还是有几个有本事的。

夏侯渊的五子夏侯荣,过目不忘,有文武才,曹操、曹丕都十分惊奇他的才能。可是,在夏侯渊战死时,他正在军中,年仅十三岁的他拒绝后退,持剑出战,阵亡。

夏侯渊的三子夏侯称,十六岁时曾射杀老虎,为曹操所瞩目,但十八岁时就去世了。

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这位是比较成才的,后来在魏、蜀都作过大将,不过可能因为年龄原因(夏侯渊战死时,几个儿子都才十几岁),直到魏明帝时期才出头。

至于曹洪嘛,他本人在诸夏侯曹“一代”中就是不太靠谱的人,后来更是跟曹丕关系不好,被贬为庶民。他后来能得以恢复爵位,并让儿子得以继承爵位,继续享福就不错了,大用是不可能大用了。

相比于这些“二代”,曹真、曹休确实不一样。

脱颖而出

曹真、曹休,很早就得到了锻炼,都曾在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中统兵。

汉中之战时,两人脱颖而出,成为诸夏侯曹“二代”最杰出的人物。

当时,张飞、马超进攻下辨,曹休、曹真随曹洪一起抵御。

出征前,曹操指出:曹洪是名义上的主将,但实际主将是你!

因此,曹洪也就将指挥权交给了曹休。

随后,曹休识破张飞虚张声势之计,果断出击,击败吴兰,迫使张飞、马超退军。

夏侯渊战死后,曹真以征蜀将军,督徐晃,在阳平关大败刘备的别将高翔。

可以说,汉中之战时,曹休、曹真,已经表现出了不亚于“一代”的军事才能(在曹洪之上,可以与张飞这样的顶级将领干一干),在“二代”中脱颖而出。

而在曹魏,“一代”虽战功卓著,但实力并不强,“二代”却可以拥有真正的实力。

“一代”有能力,但实力并不强

诸夏侯曹的“一代”,虽然战功卓著,名声很大,但其实影响力是比较有限的。

曹操一生,多是亲自领兵征讨,诸夏侯曹的将领与“五子良将”们各带各兵,大部分时候没有上下级关系。

直到曹操事业坐大后,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才得变得不一样,开始都督一些异姓将领。

不过,一方面,遇有大的军事行动,曹操全部都亲力亲为,直到去世前一年还在汉中、襄樊战场亲自指挥,从来没有委托他人代行指挥(如都督中外诸军事)。

因此,这些“一代”在中央兵权的影响力很小。即便后来曹仁、夏侯惇担任了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但时间都很短。

另一方面,这些宗亲都督,或因任务结束(如曹仁督七军讨伐程银),或因上调(如曹仁督荆州抗击关羽),或因没有固定都督区域(如夏侯惇驻居巢督二十六军),或因战死(如夏侯渊督汉中),时间都不长,没有在地方形成足够影响力。

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一代”们都笼罩在曹操的光环之下,其影响力有限,无法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二代”拥有真正的实力

曹丕代汉后,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曹丕不是曹操,虽然也亲征过东吴,但一般不亲自带兵。

可是,战争状态下的军务繁重,又必须要对军队实施不间断的领导和指挥。

因此,曹丕在黄初三年首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名号授予曹真,虽然曹丕自己仍然掌握着军队调动权、军事决策权,但“都督中外诸军事”受天子委托,可以指挥内外驻军和外地各都督的军队,具有全局性影响力。

同时,因为边境线基本固定,曹丕正式划分四个都督区,并指定曹真、曹休、夏侯尚、吴质等人长期都督,使这些将领的区域影响力大为增加。

作为“二代”代表,曹真曾为中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又曾都督雍、凉,对魏国的军政事务拥有很强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曹丕去世前,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共为辅政大臣,其权势更为夏侯惇、曹仁等前辈所不及。

对于曹真、曹休来说,其职务可能无法传下去,但其积累的这些人脉、资源,是可能为下一代所用的。

当时,曹真虽在地位上次于大司马曹休,但“都督中外诸军事”,其掌的实际权力更大,因此,实际实力强于曹休。

而最后,曹真的儿子掌权,与曹休儿子的一句话有关。

为什么是曹爽

曹真去世后,曹爽继承其爵位,但没有继承其职位、权力。

当时才30多岁的曹睿,掌控一切,不必急着考虑传承问题。

因此,曹休、曹真去世后,曹睿大力使用司马懿,诸夏侯曹反而没有代表人物掌握重权。

可是,36岁的曹睿病重了,突然需要考虑传承问题了。

曹睿意识到司马懿等大士族实力过重,于传承不利,便在辅政大臣中全部安排诸夏侯曹的人物。

曹操的儿子曹宇,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献,曹真的儿子曹爽、曹休的儿子曹肇、曹操的收养的秦朗,是曹睿先拟定的辅政名单。

曹肇(曹休之子)、夏侯献一直很厌恶孙资、刘放,正看到一只鸟在叫,就扬言:看你还能叫多久(等我们上位就干掉孙资、刘放)。

孙资、刘放惊恐,力劝曹睿。最后,在孙资、刘放的影响下,曹睿改为由曹爽、司马懿辅政。

调整的原因看似偶然,实际是必然。

这个调整的本质是:继续由宗亲与士族代表联合辅政。

这是士族与曹睿博弈的结果。

对曹睿来说,由于曹真的势力,曹爽是宗亲中,最有可能在实力上对抗士族的人物。

对士族来说,曹爽“性谨慎”,能够为士族们所接受(联合执政之初,曹爽也确实对司马懿恭敬),能够搞好宗亲与士族的关系。

因此,最后以曹爽作为宗亲代表,与司马懿联合辅政。

曹爽的实力

曹爽确实是唯一用实力与司马懿对抗的宗亲人物。

曹爽辅政之初,对司马懿恭敬,凡事商量。

但很快,他就发挥了自己的实力,压制了司马懿。

曹爽很快以自己的几个兄弟,担任禁军要职,完全掌握了中军。

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后来,司马懿夺权后,中军也很长时间没有完全掌握,仍需借重蒋济、高柔等老臣的力量控制,直到司马师时期,司马家才完全掌握中军。

曹爽能迅速控制中军,与其父常年为中军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的底子是分不开的。

司马懿曾都督的关中,很快被曹爽任命的夏侯玄所督。

随即,“智囊”桓范由兖州刺史被调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

他“邑人”文钦被调入淮南,争夺淮南地区的军权。

显然,由于曹真积累的资源、人脉,曹爽继承其实力,迅速控制了局势。

司马懿被其所压制,即或有其权谋因素,但也与曹爽的强大实力有关。

可是,空有继承的实力没有用···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总的来说,曹真的儿子曹爽最后作为宗亲代表掌权,是曹魏军权演变的结果。

曹操本人以征战起家,常年亲自带兵,因此,夏侯惇、曹仁等“一代”虽战功卓著,但其实力有限。

曹魏二代统治者开始,天子不常亲自带兵,需要信任的宗亲将领协助掌兵,因此,曹魏“二代”将领的影响力,以及因此形成的实力远远强于“一代”。

由于曹丕、曹睿都去世得很早,因此,得以辅政的“二代”影响力非常大。

同时,由于曹魏是在士族支持下建立的,因此,士族对于朝政辅政人员的安排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因此,曹睿不可能踢开士族,完全由曹宗亲掌握中央权力。

而“性谨慎”的曹爽,既有实力对抗士族,也被认为有和士族搞好关系的性格、能力(个人愿意神话司马懿等人,不认为是因为司马懿等人看出曹爽不行,可以夺权),因此成为了诸夏侯曹最后的掌权宗亲代表。

只是···曹爽拥有抗衡司马懿的实力,却不具备与司马懿较量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