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的七重奏

 旗子0208 2021-09-14
1801年的贝多芬
1801年的贝多芬
一些管乐器和弦乐器的爱好者或乐团的管乐和弦乐团员们凑起来摆弄一些室内乐作品的话,像舒伯特F大调八重奏(Oktett)、贝多芬的降E大调七重奏(Septett)等应该是被选上的概率很大的作品了。不单如此,这些作品也确实是室内乐爱好者们家喻户晓的通俗作品。和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欧美的一些乐团团员们倒是经常搞些室内乐,一方面是乐团认可的“官方”室内乐组合的“正式”音乐会;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团员们按耐不住寂寞的私下活动。当然也是“非正式”的。并且一些乐团还以干扰影响乐团排练活动为由,加以限制和取缔的。言下之意:“频繁的自留地耕作会影响乐团的大田里的演奏活动”。
    1792年只有22岁的贝多芬初到维也纳的身份与其说是作曲家,倒不如说是一位钢琴演奏家(那个时代,应该是说成是一位键盘乐器演奏家)。不过正因为是演奏家的身份,他倒是能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钢琴独奏作品(如:奏鸣曲)和带有钢琴的室内乐作品(如钢琴三重奏)介绍给维也纳的音乐圈子。渐渐的作为作曲家的贝多芬也在一定范围内赢得了非常有才气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的口碑。这里所说的维也纳的音乐圈子,应该是卡尔·里希诺夫斯基伯爵、舒韦泽恩伯格侯爵和斯韦登男爵等那样的沙龙圈子。
    维也纳的平民社会真正开始知晓作曲家贝多芬的话,应该是1800年开始的。1800年4月2日贝多芬首次面对维也纳市民的自作品音乐会在维也纳的布鲁克剧院(Burgtheater)的举行。这也是贝多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开始商业化第一场演出。对于贝多芬成为日后受平民社会关注的音乐家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了。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包括了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七重奏。这场音乐会的成功对于贝多芬而言所具有的意义不单是彰显名气那么简单。贝多芬的时代也正是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年代。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君临等,这些都加速了平民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作曲家而言,除了日渐萎缩的经济来源贵族沙龙之外,多了一个由于富裕的平民阶层的音乐消费而带来的买卖机会。现实的说,贝多芬多了一条财路。而且这条来自平民阶层的财路的收入会逐渐超越沙龙的庇护。
1830年的布鲁克剧院
1830年的布鲁克剧院
不太清楚听众们对那场音乐会上的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又怎样的反响。不过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间维也纳流行的家庭室内乐和嬉游曲来看,贝多芬的这部由管乐器和弦乐器构成,嬉游曲性格的乐章结构的,结合管乐合奏(Harmoniemusik)和嬉游曲性格的七重奏倒是大受市民们欢迎而无疑。以至于贝多芬当时将该作品同时发往几个出版社同时出版。而且据说贝多芬这个作品的谱子出版之前市面上就已经流行了好几个盗版。加之贝多芬本人日后频繁的将该作品改编成弦乐五重奏和钢琴-单簧管-大提琴的三重奏(Op.38)再次出版等足以说明这首作品当时收到的欢迎程度。
当然一方面说明贝多芬对这个作品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作品的市场收益率还是相当高的。具有反复利用商业价值。当然所有这些都和这个作品受市民欢迎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降E大调七重奏是贝多芬受市民关注的第一批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在世时最受市民欢迎的室内乐作品。
    贝多芬的这个作品在乐章构成上采用的是当时维也纳市民阶层非常喜闻乐见的嬉游曲6乐章形式。作品受到了欢迎的本身也说明贝多芬在市民社会娱乐音乐的创作上的成就。尽管从贝多芬自己整理出版的Op作品群中少见这类作品。不过贝多芬本人对这个作品似乎也就是看重了人气所带来的其商业价值。以至于传说贝多芬非常反感人们称其为“创作了那部七重奏的贝多芬”的说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贝多芬不甘于仅仅创作那些迎合大众胃口作品的心态。
    作品的乐器的构成为: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贝多芬省却了常见的第二小提琴,取而代之的低音提琴使整个乐器组合的低音效果倍增。不仅如此,性格不同的管乐乐器和弦乐乐器的组合确保了酝酿出丰润音色成为可能。贝多芬时代面向市民的音乐会使用场地基本上只有歌剧院和剧院性质的空间。这和现代的音乐厅在音响效果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八重奏、七重奏这样规模的管弦乐室内乐在音响效果上,更适合在剧院演出的声响效果。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和其他室内乐作品差不多,不考究某件独奏乐器的演奏技巧的展现,而是更注重乐器间的声响和声部和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作品可能更适合于一些乐团团员们来合作演奏了。
    50年代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团员们各种室内乐组合留下的一些室内乐录音也反映出那个黄金时代的一景。巴里里室内乐组合(Barylli String Ensemble)和列奥波德·乌拉赫 (Leopold Wlach,VPO单簧管首席)等管乐器演奏家们1954年在Westminster公司录音的降E大调七重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室内乐录音。
Barylli String Ensemble录音
Barylli String Ensemble录音
巴里里室内乐组合和乌拉赫等的Westminster录音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维也纳人对音乐的娱乐性的嗜好。管乐部和弦乐部的和谐一体也是让人惊讶不已。贝多芬音乐的娱乐性一面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第二乐章乌拉赫的单簧管吹出的美奂简直是让人挥却不去……。此君也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单簧管演奏天才。
    另外,也是著名乐团的团员们组合的演奏,柏林八重奏(Berliner Oktett)是在1964年由前东德柏林交响乐团(Berliner Sinfonieorchester。乐团现名: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的乐团员构成。说起来,这个乐团也是东西冷战时代的产物。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柏林为了抗衡西柏林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影响,1952年组建起来的面对市民的乐团。柏林八重奏组建的时代正好是这个乐团最昌盛的时期,当时的乐团指挥正是从列宁格勒爱乐归来的赞德林(Kurt Sanderling, 在任1960-1977),一时间也是非常重量级的乐团。东西柏林统一的时候,这个乐团也曾面临解散的危机。尽管乐团还算是保存了下来,不过有能力的团员们也纷纷跳槽西方乐团,和当年水平完全不能比了的……。好在像赞德林这样当年死心塌地投奔社会主义阵营的艺术家们已经作古,否则的话看到这样的场面也该是酸楚得很吧。
Berliner Oktett录音
Berliner Oktett录音
柏林八重奏的录音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的录音。无论是录音和演奏效果都很优秀。与巴里里室内乐组合的Westminster录音相比的话,柏林八重奏的演奏就庄重严肃了许多。这有些类似同为德语区,柏林人和维也那人的区别那样。
    尽管柏林八重奏的演奏庄严了一些,第一乐章Adagio小提琴奏出的主题,第二乐章Adagio cantabile单簧管的优美旋律都是美轮美奂,让人感动不已的段落……。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张唱片中的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Friedrich Witt(1770-1836)的七重奏作品却很珍贵。无论是作品自身的严谨风格还是演奏的规整,都与贝多芬七重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个人更喜欢这个组合的圆号,特别是Witt的F大调七重奏第二乐章中圆号的发挥让人难忘。
    是好还是坏也难说,现在已经到了难以屏蔽古乐风潮影响的时代了。这个作品也不乏使用当时乐器和遵从当时演奏习惯的所谓古乐版录音。
    原本使用现代乐器的演奏,一旦要“倒退”到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时代乐器的话,比起弦乐器,管乐器的变化要更大一些。如:圆号。现代圆号的活塞机构是德国人Heinrich Stölzel) 1814年发明的,在此之前都是使用没有活塞的所谓自然号(Natural horn)。而自然号无法直接吹出半音音阶。只是到了18世纪中期,才有了通过调整塞在号口的手的位置来吹出比自然泛音高2个八度或低两个八度的音来(也是德国人的发明。虽然都叫它法国号)。这就是所谓自然号的“阻塞奏法”(德:gestopft;英:Hand-stopping)。不过现代圆号真正流行起来,应该是舒曼的年代。(其四把圆号的协奏曲应该是定位于现代圆号的)。
Members of Collegium Aureum
Members of Collegium Aureum
古乐器版的贝多芬七重奏中的管乐器和现代管乐器还是有许多不同的。管乐部分的演奏还是有些难度的。录音现在也很多。倒是70年代德国Members of Collegium Aureum在DHM的录音应该是比较早期的古乐录音。无论录音效果还是演奏效果至今依然算是最杰出的。虽然已经绝版,不过应该能找到。贝多芬七重奏的古乐版录音首推这个70年代的录音。
    记不清是哪一位作家说的话了,说是倘若贝多芬死于30岁的话,他也能因这部七重奏而扬名身后的……。
    提到的录音信息链接如下:
1. Barylli String Ensemble / Vienna Philharmonic Wind Group (除了链接的日本版,Naxos Classical Archives 有个网络下载版9.80357))
2. Berliner Oktett的录音比较容易到手。且版次也不少。
3. Members of Collegium Aureum的录音貌似绝版。找不到的话,英国人组合Hausmusik在90年代的录音也值得一听。(Hausmusik录音的再版。)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