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海之声】"蝴蝶飞花"和“破碗重圆”

 文化宁海 2021-09-14

空白

小包车譀大话

宁海之声

输入




擒  碗

小包车

前两天,小外孙愣头愣脑地把小碗摔成几瓣,饭菜撒在地上,女儿不假思索把碎碗扔到垃圾桶里,我捡起碗片感慨万千,思绪一下子回到五十年前的孩提时光。

碎碗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碗还是很值钱的,新买一只要二三角钱,每户人家菜橱里的碗都不多。操办红白喜事,酒席用碗都要向邻居借用,怕混淆,一般在碗底凿上姓氏或名字,俗称“号碗”。有的怕摔碎碗,都有供小孩专用的木碗。小孩摔碎了一只碗,就像闯了大祸,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擒碗匠在擒碗

依稀记得一个盛夏,外婆在灶前全神贯注地炒菜,后背的水缸盖上一只猫正在偷吃碗里的鱼,我情急之下将手中的木柴砸了过去,只听“啪”的一声,猫没砸到,倒把菜碗砸成四瓜八瓣,外公瞪了我一眼,我吓得大气不敢出,外婆利索地收拾起碎片,小心翼翼地包住,藏在床底下。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在修理农具谷仓,有的在拾掇家什,这时从墙弄远处传来一阵阵吆喝声:“补缸—擒碗哦!补缸—擒碗哦!”妇女们相互招呼,“总算来了,快点擒碗去!”大人拎着裏着碎碗片的包,带着孩子争先恐后去擒碗。

 ↑

擒碗担

挱落钻

墙弄口,擒碗师傅刚把行头放下,小孩都好奇地围上去看热闹。只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铺着一块油布,拿起碗片顺着裂缝东拼西凑合成一体,再用带扣的细麻绳捆紧扎牢,拿出一把挱落钻,钻杆顶端是金刚钻,横杆就像胡琴的弓,一根线绕住钻杆下端细轴,然后,左手把住钻杆,右手拉动横杆在裂缝两端钻了起来,钻杆快速地旋转发出“吱咕—吱咕”的响声,就像在拉胡琴,忽紧忽慢,抑扬顿挫,裂缝两边瞬间出现了一排排小洞,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像是在看变戏法。擒碗师傅钻好孔,就用小槌把形似蚂蟥的小钉子轻轻地敲进小洞眼,碎碗就这样被牢牢擒住,当场舀水试漏,破碗滴水不渗。

牵拉横杆打孔

擒,有压住收紧之意,过去木结构房子,梁的衔接处都要敲上形似蚂蟥的大钉子,这种钉子叫“蚂蟥擒”,一旦敲上,梁就被固定住了,“擒碗”的叫法就源自于此。

蚂蟥擒,学名跼钉

经过擒碗师傅“蝴蝶飞花”般的操作,几瓣碎碗片瞬间变成了完好的碗。补花碗则会顺着线条走向钉上“蚂蟥擒”,尽量保持原图风格。一会儿工夫,擒碗匠脚下摆满了一只只擒好的碗,有小碗、淡明碗、大泷碗,还有花碗、青瓷碗。无法复原的碗片,刃口锋利,也叫“碗瓪锋”,带回家刮芋皮、洋芋皮。外婆花了三分钱,那只被我砸坏的碗就恢复了原状,只是碗面上多了两根“蜈蚣”,这只碗又用了好多年,节省了一笔开销。

小孩围观

孩子们喜欢看擒碗,感觉擒碗师傅有魔力,看擒碗好像是在看变戏法,眼花缭乱的牵杆,快速旋转的钻杆,吱吱作响的金刚钻,一只只“破碗重圆”。每年金秋时节,每当“补缸—擒碗!”的吆喝声响起,我和小伙伴们就会急匆匆地围上去,看他擒碗,饶有兴致地听他讲笑话,最后又不舍地跟他到村口。后来,我随父母来到县城,再也没有看到过擒碗,儿时的记忆也渐渐忘却。

擒好的碗

一声叹息,我摸了摸外孙摔破的碗片,无奈地将它扔回到垃圾桶里。沧海桑田,世事轮回,碗的命运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珍惜碗了,现在不仅有瓷器碗,还有木碗、玻璃碗、聚脂碗、不锈钢碗等等,拉开碗橱,数十只花色繁多的碗,齐刷刷地排列着,这些质优价廉的碗,打碎可随时买回,擒碗早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昔日的村庄已经消失,小城的墙弄里再也听不到“补缸—擒碗”的吆喝声,擒碗师傅的背影也沉淀在历史长河中。

 

   

方言俚语

擒碗:跼碗

号碗:碗上凿字

蚂蟥擒:跼钉

淡明碗:菜碗

大泷碗:汤碗

饭碗头:职业

七碗八碟:菜肴丰盛

碗瓪锋:锋利的碗片

讨饭弗带碗:干活不带工具

自靠自,碗敲箸

亲眷篮对篮,邻舍碗对碗

饭啜三碗,闲事弗管

搛弗上箸,撩弗上碗

呒不金刚钻,难揽瓷器活

宁海之声19期

《擒碗》

  文字编辑:小包车

  朗       读:陈一兵   孔祥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