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有何政治意义,是用来防备吕雉的吗

 一国之君历史 2021-09-14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连同姓王都没有,更不用说异姓王了,秦始皇之后第一个分封异姓王的人是项羽,在灭亡秦朝之后,项羽俨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分封诸侯,一口气分封了18个诸侯王,连楚怀王也被分封为义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

楚汉战争刘邦胜利后,统一了天下,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及结束后,刘邦因为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项羽,不得已分封了8个异姓诸侯王,比如梁王彭越,因为在梁地打游击战,一直骚扰项羽的粮道,给予刘邦很大的帮助,所以刘邦分封彭越为梁王,再比如英布,原本就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为了拉拢英布打击项羽,分封了英布为淮南王。

刘邦统一天下

刘邦分封异姓王的原因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政治和战争的需要,等到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分封异姓王的弊端立即显现出来,首先是燕王臧荼起兵反抗刘邦,原因是刘邦在项羽被杀后,派人追杀一些项羽的旧将,臧荼这个燕王也是项羽分封的,他就很害怕,然后就干脆起兵反了,最后被刘邦平定,并杀了燕王臧荼。

西汉在建立之初,控制了全国一半的土地,其统治核心就是关中、汉中、巴、蜀以及关东的荥阳及洛阳一带,另一半土地则掌控在异姓王的手中,这些异姓王已经成为西汉政权的不稳定因素,当时的异姓王有独立的兵权、土地、官吏,只是名义上归属西汉而已。

汉初分封图

如果西汉初年这种中央政权与异姓王并存的局面维持下去,那汉朝的天下一定不会稳定,所以刘邦在称帝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定异姓王的叛乱,先后有臧荼、韩信、彭越、韩王信、英布、卢绾、张敖等七个异姓王参与或者牵涉叛乱,最终被刘邦一一平定,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存在下来。

为了巩固政权,刘邦在打击异姓王的同时,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及刘氏亲属为王,于是异姓王之后都变成了同姓王,而那个唯一的异姓王长沙王吴芮在传了几代人之后,没有儿子,封国废除。

刘邦在临死前还与诸功臣一起制定了一个盟约:

《史记 吕太后本纪》: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意思是:汉高帝刘邦杀白马和大臣们盟誓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消灭他。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天下人一起诛杀他

白马之盟

刘邦为了拉拢功臣维护这一盟誓,还立了一个规定:只要西汉政权存在,功臣们的后代就可以永世享受爵位。

刘邦为什么要弄这么一个非刘氏称王,天下人共击之的盟誓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异姓王的威胁对于中央政权太过强大。

在这一点上,刘邦深有体会,前面讲过了刘邦分封与打击异姓王的事,分封是迫于形势需要,打击是为了政权稳定,这都是身为一个帝王应该做的事,为了打击异姓王,刘邦只能先与匈奴和亲,消除外在威胁,再集中力量打击内部的异姓诸侯王,这是保证汉朝政权稳定最好的办法。

除此之外,刘邦吸取了秦朝之外诸侯国几百年争斗的历史教训,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整个天下就是诸侯国并存的局面,彼此混战了几百年,这都是因为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刘邦当然能看出这一点,所以要消灭异姓诸侯王。

异姓王势力太过强大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对于秦朝灭亡没有同姓诸侯王救援进行反正

众所周知,秦朝实行全面的郡县制,没有任何分封,秦始皇甚至拒绝给自己的儿子分封,所以当陈胜、吴广起兵后,整个天下想维护秦朝的诸侯,几乎没有一个,刘邦认为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刘邦在打击异姓王之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政权,事实上,分封同姓诸侯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在中央朝廷有危险时,诸侯王会起兵勤王,比如吕雉去世后,齐王刘襄起兵讨伐诸吕。

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坏处是,时间长了,诸侯王势力强大后,也会威胁中央政权,比如汉景帝时期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差一点就颠覆了汉朝政权。

刘邦把异姓王改封为同姓王

从刘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同姓诸侯王将来肯定也会引发争斗,而是他认为同姓诸侯王都是刘氏子孙,都是自己的后代,即使有争斗,那也是自己的子孙,只要天下还是刘氏的,刘邦就能接受,在衡量利弊之后,刘邦选择了分封同姓诸侯王。

第三个原因就是杜绝外戚专权与篡位

刘邦其实并不担心吕雉专权,也不担心吕雉会篡位,因为吕雉的儿子刘盈那也是刘邦的儿子,吕雉再狠毒,也不可能夺了自己儿子的江山,刘邦真正想防的是汉朝后世所有的外戚与权臣,这是刘邦的长眼远光。

吕雉虽然大封自己娘家人吕氏为王,但是吕雉并没有夺取刘氏江山的想法和目的,这是有区别的,吕雉要的只是吕氏族人的富贵,而不是江山,所以这个盟誓并不是用来防备吕雉的。

吕雉专权

但是吕雉之后的外戚就难说了,西汉最后的江山不就是被王莽这个外戚篡位了吗?可以看出刘邦早有自知之明,只是到了后来,刘氏衰弱,功臣早已失去进取之心,只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让王莽篡位成功。

那么刘邦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在政治有何意义?

刘邦这话非常有用,吕雉加封诸吕为王时,包括周勃、陈平等人在面对吕雉的强势时,只能暂时妥协,并等待机会,只有王陵引用刘邦的话反对吕雉,结果王陵被吕雉免官,而吕雉当政期间,是吕氏诸侯王势力最强大的时候。

当吕雉去世后,周勃、陈平等人又把刘邦当年的话当成反对吕雉的政治口号,联合部分皇族成员一起诛灭了所有的吕氏族人,履行了当初与刘邦的誓言,维护了西汉政权,这又是刘邦当初所希望的。

周勃在吕雉去世后铲除诸吕

刘邦这话至少影响了两汉400年江山,西汉时期只有吕雉当政时,吕氏有被封王的,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正是被刘邦这一盟誓所肘制,不敢称王,弄了一个其他的名称来代替称王,王莽后期自称宰衡,后来又自称假皇帝,就是没称王,这就是刘邦当年白马盟誓的政治意义。

到了东汉时期,第一个封王的就是曹操,那已经是东汉末年,处于灭亡的边缘时期了,所以曹操称魏王被天下人骂,尽管曹操没有称帝,但是只要称王就显示出曹操篡位的野心了,尽管曹操极力否认,但他的行为已经告诉天下人了,这同样是刘邦当年白马盟誓的政治意义。

换句话说,正因为当年刘邦的白马盟誓,使得在两汉政权存在时期,衡量一个权臣是不是要篡位的标准就是异姓称王,只要非皇族的权臣称王,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权臣就是想取代刘氏江山了,这已经成为检验忠奸和是否篡位的政治标准了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为王

刘邦的这一盟誓成为后世大多数王朝的政治标准,也就是非皇族成员,不能称王,除了非统一政权乱世胡乱称王之后,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沿用了刘邦这个非皇族成员不得称王的政治口号,但凡有这样的事存在,就成为其他皇族成员起兵讨伐的口号。

但是当权臣的势力大到完全可以改朝换代时,任何的政治口号都只是摆设,因为这个时候都是凭实力说话,没有实力很容易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所以刘邦的口号能不能用,还要有实力才能用。

比如王莽在篡位之时,刘氏皇族的刘祟、刘信以及东郡太守翟义等人起兵反对王莽,都因为实力不足而失败被杀。曹操当魏王时,一样有很多人反对,但是曹操有实力,反对也无效,就算是身为刘氏皇族成员的刘备,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反抗曹操,所以只能偏安一隅建立蜀汉政权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