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6章 “不言”与“玄同”

 新用户32637V7d 2021-09-14

56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践。故为天下贵。

阅读笔记:

章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不言”:

我最近在练习的一个功课,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一天带着孩子坐公交车,我们站在了靠近司机的门口位置,孩子冷不丁问我:“妈妈,公交车这么厉害,开车师傅的工资一定很高吧?”,我当时小声提醒孩子说“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会打扰师傅开车。”

下车之后,我开始跟孩子普及什么样的话题合适与否的问题,给她简单说明了公交司机的工作辛苦和收入的有限,告诉她讨论之后司机可能会有的心理反应,当然,这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有点守不住,联想到她平时也有一些“童言无忌”的时候,正想进一步延展,这时候她突然跟我说起另外一件事情,连在一旁打酱油的妹妹都忍不住说“妈妈,你看姐姐在逃避话题”,我这么老谋深算,自然不能随便受妹妹鼓动,然后我就跟妹妹说:妹妹,姐姐不是在逃避,而是我觉得她已经明白道理了,她觉得前面的话题已经结束了。”姐姐说,对啊,我觉得妈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以后会注意的。

这件事情以前会是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我会一再跟姐姐确认,你到底明白没有?听没听见我说的话?

这样的场景,你只要在路上随意听,能听见很多类似的对话,我有时候反观就会想,我们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唠叨,都是这么一步步养成的呀。

这背后是爱,这个是没错的,但还要有一份克制,我在努力学习,练习“不说”比“说”更有力量的时刻,每一段对话里,都需要有这样的留白,等待对方去反应,如果没有语言的反应,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样更容易成为落在心里的反应,进而可以引发行动的反应呢?

“少说”,真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内容,但值得去修习,少说还是让自己守静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最近给孩子们讲课程,也有一种感受,我一直觉得课堂应该还给孩子,如何还给孩子,就是破除一直以来,老师主讲的输出模式,而变成对话模式,这对于一直被定为“布道”的老师,是要学会做减法,增强耳朵的功能,学会“倾听”。

佛家修行要减少“嗔”,少说,就是忍住那一不小心随口说出来的话,其实是让自己少了很多愤怒往外宣泄的机会,我们人,嘴巴干净一些,仿佛心里也会干净一些,你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干净起来。

“不言为智”,一个能把握住言语尺度的人,就是一个智者,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其实也在讲述这个道理,与人说话的涵养,其实就是你推己及人的涵养,儒家说智者就是能识人知人。

怎样的度是合适的呢?还是用孔子的话来说明: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以与之谈话你却不谈,容易失去人才,不合适多说的人你却与他言语交涉,比如交浅言深,浪费了语言,智慧的人既不浪费人才,也不浪费语言。

在孔子那里,他对多言的人一直印象不太好,为什么圣人不述,因为他们深知语言的局限性,很多深刻的道理最终都是自我领悟的,试着想一想,古今有多少名词概念之争,中国语言是有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意思不固定,多重影像含义叠加,扑所迷离。

纪伯伦说“思想是空中之鸟,在语言的樊笼里也许能张开双翼,但却不能飞翔。"

跳出语言的樊笼,这是我们的功课。

第二个要说的“玄同”境界:

看到这个,首先想起觉醒年代里的钱玄同,觉得古人取名字真的讲究,不一样,当然,钱玄同的儿子被同学取外号“钱三强”,钱三强他与钱学森、钱伟长齐名,合称为“三钱”,同时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

老子说的“玄同”,和光同尘,对人对事,没有亲疏厉害贵贱之分,大道无亲,天地不仁,宇宙回到无名的状态,人们没有分别心,没有竞争厉害计较,现在很多人是不相信这个的,但我们应该相信人有境界之分,人们没有分别心,没有厉害计较,是因为他们相对有一个更大的愿景,这个愿景看到的是一个抽象的集体,抽象的前途,在这个抽象的画面中,人不是人,是人群的组合,无论这人群中的面相,步伐如何长短不相形,但他们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最近读《论语》,其实发现孔子也有和光同尘的一面,比如:

阳货篇有这样一段:佛肸(xi)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用黑色染料染)而不缁(zi)。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在中牟发动叛乱,想召孔子前往。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以前我从老师这里听过:'亲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是的,我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么,怎么能够悬挂在那里却不可食用呢

苏东坡也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坚守信念和审时度势之间,如何不偏,这的确很难,也许嘴上说的都没有,遇见事情才能检验出真心,所以我很赞成儒家的入世,不入世,一切均是停留在意识上的思维游戏,这方面我很欣赏梭罗,瓦尔登湖就是他的一场哲学实验,因为他敢于去实践,这就是值得尊重的,而无论它的结果能否普及,这个已经不重要的,对于他自己来说,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的自我成全。

对我们而言,落在现实的功夫就在于,可以接受不同的人,不同观念的人,可以停止批评,把不解的人事搁置一旁,带着一种探索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不同是来扩展你的认知的,否则我们永远都只是我们自己那一面。

成年人各有各的不易,各有各的故事和无奈,放下成见,四海之内皆可为兄弟,这一点苏东坡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包容,生命的宽度广度非常大,我们想要活得丰富一些,就要在人群中丰富自己,先从理解的角度去给予帮助,其实理解本身就是最大的帮助,不是吗?

我现在觉得,读书的最终作用,在于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一些,学到一点就试着去做一点,这个可能是既有目的性又不具有目的性的做法。

金刚经里说“舍阀”,一切佛经都是为了渡人去智慧彼岸,一切的言语也是为了让我们领悟最深处的道理。

抱歉我又多言了,修为不到,现在还是需要那个“筏”来带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