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酉文化之辰阳古韵——丹山寺

 肖湘塘88 2021-09-15

  辰水廻澜处,沅水之丹崖,有一座闻名的悬空古寺——丹山寺。回往过去,追溯历史,古时的交通以水路为主流的年代,处于辰沅相汇之处,扼守五溪咽喉之要道的丹山寺,因其孤悬于空,处悬崖峭壁之处而引名人追崇,往来云贵两地的文人名家纷纷前往,曾几何时,香火鼎盛,青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更是留下了众多的名家大作,其下丹崖更是留下了诸多的摩崖石刻。

    丹山寺、钟鼓洞和摩崖石刻。位于辰阳老城悬崖上,俗称瑯磅岩,岩壁中间有一悬空寺,名丹山寺。寺中有洞,名曰丹山洞,对于丹山寺,古人多有诗词记载。该寺冬暖夏凉,寺门有一副题联“石室风生九夏寒,洞门云锁三冬暖”,横联“曲径通径”。据说“曲径通幽”乃是民国总理熊希龄于1915年回老家游览丹山寺,见洞壁对联“去时还是来时路,进步何如退步高”,顿有所悟,挥笔所题。丹山寺下则是一列峭然耸立的悬崖,旁为钟鼓洞。以钟鼓洞为核心,古人镌诗题辞于其上,形成丹山摩崖石刻景观,现存摩崖石刻15方,其中清晰可辨的有10方,有王阳明、满朝荐、徐珊、胡松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题咏。2012年,丹山摩崖石刻被入选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县志记载,丹山寺三面石壁,前临大河,飞阁流丹,天然图画。其山门在寺右石罅间,舟行远望,莫识从入之路。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朱兆梓创建。中观音阁,右文昌阁,左僧房,上建有楼,游览题咏者甚夥。嘉庆二十三年,文昌阁石基圮毁,邑人重修。

      数百年来,丹山寺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王阳明和沈从文等对她曾一往情深。站在丹山寺绝壁之上,凭欄远眺,回溯往日之盛景:寺前两江交汇,天蓝水碧,水天一色,辰水廻澜之美令人心动中,且有悬梯垂直通到河边,可观摩崖石刻,河风吹拂,虽地不处山巅,却又由心底生出“高处不胜寒”之感;回溯古往清幽,古诗之中的寺旁松林掩映,大雁常栖,云飞雾绕,雾锁虞封之佳境如沐仙境,正如清·乾隆举人陈孜醇所书的“洗钵观鱼跃,探松见鹤还”的意境之美时时浮现;回溯古往丹寺之盛况,青松绿树,飞鸟栖林,风景宜人,寺内香火不绝,钟声常鸣,又让人深陷清桂阳人·辰州府教授李晋舆所诗的“隔岸招提隐绝壁,钟声傍晚出烟蘿”的丹崖奇景不可自拔;畅想将来凭栏之处,凉风拂面,极目远眺,对面山麓连绵,熊首苍翠,辰阳古城的古韵新风尽收眼底,正如清雍正进士唐效尧诗中所云“远眺疑无路, 幽踪只在山。 危桥穿石罅,飞阁聳云端。 潭俯千寻碧,欄憑六月寒……”的景象必将再现丹山寺中。

       周游丹山古寺,寺里寺外,早已千疮百孔,供奉的神佛也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经变迁,唯有亘古不变的傩公傩婆的神像仍然红布遮脸供奉于洞中,见证着辰阳历史的变迁与沧海桑田。其门洞已损毁,但其遗留的两幅对联让一行文人为之陶醉:去时还是来时路,进步何如退步高;剪一片白云补衲,借半轮明月看经。

      品味二幅对联,拟联之人看破红尘,甘于淡泊恬静,恪守着清规戒律,静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悟出了人生真谛——名利场中,很多时候,也应懂得选择和善于放弃,有时退步就是向前。青灯古佛相伴,僧衣破了,剪一片白云缝补。油尽灯灭,借着半轮明月诵读经文。拟联之人是想效仿古时隐于此山之中的大贤善卷一样,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天地之间。

       今日的丹山寺,虽已野径难寻,然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必将再次唱响辰阳的千古流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