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过中华山下炮台村

 肖湘塘88 2021-09-15

县志载:中华山,城南六十里。位于仙人湾乡炮台村境内,即炮台村后之高山。据瑶乡研究专家谢志德老师的《亲吻瑶乡》所记:炮台村,因村后山坡形圆突起,似大炮的炮座而得名。炮台村便座落于中华山下,位处仙人湾与江口交界处,上接浅水村,下与溆浦白沙村接壤,是仙人湾瑶族乡的北大门。

炮台村虽然背倚巍巍中华山,却地处沅水河岸历经万年沉甸形成的河滩处,村内的丘陵山坡与梯田阡陌交错,青山与绿水相得益彰。几百年前,炮台村的汪、黄、张等姓相继迁入,依着青山,傍着绿水,建房而居,繁衍生息。又因人口增加,人家聚居而成为村庄,散落在老屋场、新屋院子、炮田、小冲、塘门口、蚂蝗塘、丁家田、禁山坡等数个自然村,后因建制变革与罗家坪村合村,后又并入马王井、罗家坪和黑木坨等几个自然村,现人口超过三千,是仙人湾最大的几个自然村之一。

从辰溪回仙人湾,我总喜欢走江口方向这条路线,过S223线,从寺前铺上高速,到大江口下高速,平缓且路程稍近。从江口右行,过了白沙、三屋台、罗家湾,上坡的坳上便是仙人湾地界禁山坡的邓家坳,禁山坡的邓家坳因往日在此处禁砍树木而得禁山坡之名,又因邓姓人居住而得禁山坡的邓家坳之名。

邓家坳下便是小冲,站在坳上俯视炮台村的小冲自然村,洋房别墅与农田交织,层叠错落,两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公路连通着水陆要道,通向了四面八方。小冲居住有张、黄二姓,自古以来,小冲便有张黄二姓不分家的说法,具体为何,我仍需考证。但我猜想应是两姓人等自古以来和睦修好,通婚融合,早已是血脉相融,彼此不分亲疏。所以在小冲院中,两姓人家才能民居交错,没有明显的家族界限,或聚居,或散落于公路两旁。

小冲院子中间因东西南北的公路交错,自然形成十字路口,右行上罗家坪,马王井。马王井是我工作中的初恋,记得那时若是有车,也常从小冲的十字路口通过,再翻山越岭绕行个十几里深山老林也就到了;左行是塘门口,塘门口位于沅水边,明初,朝庭在炮台村开采煤矿,在沅水边设有水运码头。村人依码头开有糖铺,后谐音塘门口而得名。记得好几次,我步行从马王井归来,在此码头等船,一次次漫长的等待就是一次次飞升上仙般的历劫。即便如此,有时还是等不到船,有时等到了,人家又不肯靠岸,好几次,我是天黑了还得沿着公路步行回到仙人湾。想起那时,总是"用自已一路的泪水浇灭了脚下扬起的尘土"。

穿过小冲山坳,急弯后再往其上,遇一瑶乡特色凉亭,站在亭上可望见古树林立,旗帜飘扬之处,便是学校和村部所在地。村部四周全为汪姓居住,统称“汪家台”。汪家台其北为新屋院子,其西为老屋院子,南边是炮田,沿河散落着蚂蝗塘、丁家田等等几个小村落。新屋院子便在凉亭的对面,站在亭上便可望见她的全貌。新屋院子依着中华山余脉延伸出的山岭建房,门前良田阡陌,屋后绿树葱茏,绵延成一线至小冲坳上。村部以北,新屋院子的上游便是紧依着中华山的老屋院子,这是汪姓人移居炮台最先居住之处,也是汪家台的中心。村部以南山环水绕,良田交错处便是炮田,公路从中穿过,民依山坡建房定居,日望良田家园,夜观星空明月。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从炮台村走过无数次,总是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错过了往年最美的稻谷金黄的丰硕,也错过往日朝起日暮的炊烟袅袅,再也不想又错过这菜花盛开的季节,总算停下车来,慢慢审视了一回中华山下的炮台村。

“富在深山有远亲,美在路边无人赏”,停下脚步的匆匆,中华山下的炮台,风景也迷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