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纠结了半年之后,我还是想辞职了

 灵姗 2021-09-15


工作以后,我经历过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不适应,难受,找不到目标。那时候一到周日晚上就莫名烦躁,甚至想哭。
 
“上班如上坟”,这是我之前上班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明明心情已经非常糟糕,还得对每一个同事强颜欢笑。
 
心情糟糕,我当时的身体也出了大问题,得了胃炎,一整天吃不下东西,一吃胃就揪着疼,脸上也长了很多又大又红的痘痘,洗脸的时候都不敢碰。
 
估计每个上班族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这样的感觉,每天脑海中都会想把辞职报告摔在老板脸上的画面,那一定很爽!
 


说到公司和老板,大部分人都能打开话匣子,吐槽一箩筐,上司的奇葩,公司的苛刻,实在是太讨厌了。
 
郁闷的久了,我也会自己反思,虽然现在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之前我有过三份实习经历,国企和外企的办公环境都经历过。
 
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我真的留在某某公司工作了,会怎么样?事实证明,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跟弊端,不管我留在哪里我都会吐槽的。
 
所以,并不是换一份工作就能解决遭遇,公司身上有问题,自己身上也有一些原因。

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视角,现在状态比之前舒服多了。
 
今天灵姗同学来说一下这个帮我解决了“讨厌上班”难题的方法,虽然不至于爱上工作,但最起码能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工作这个事情,本来就是非常“反人类的”,我们是非常向往自由的,

但工作要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做固定的事情,还要时不时忍受老板和客户的不合理要求。太气人了!
       
 
除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还有,目前做的这份工作找不到成就感和获得感。
 
1.陷入低效率重复性工作中。

很多人在职场中是处在一个“螺丝钉”的位置,尤其是职场新人,做的更多的是一些日常性的、重复机械的工作。
 
我刚去工作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勤杂工,每天就是做表格,打打电话,复印材料,整理会议室这些杂事。

等我上手了,领导才慢慢地会交给我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刚开始做这些新工作的时候,我的成就感满满,感觉干劲十足,找到了目标。

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对这些日常工作足够熟悉了,重复性的工作又让我陷入了新的“找不到挑战”、“找不到获得感”的循环。
             
2.觉得自己的老板/同事/公司奇葩

进入一个工作岗位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和新鲜期,这个时间会忙着学习新事物,适应新工作,暂时没有机会产生厌倦,而一旦这个时期过去,就会进入怎么看工作怎么不顺眼的时期。

一天想两次辞职,老板每天提不合理要求,同事的事儿太多了,还背后玩办公室政治,真的是受不了了。

我之前分享过一个二建的考试心得,所以认识了不少想考证的人,不少人加我微信问我,自己不是建筑相关专业的,应该怎么办?


我很好奇,为什么不是相关专业的,也想考证呢?后来发现,他们不止是对公司或老板厌倦,甚至是对整个行业厌倦,想转行。

但事实是,每个行业和公司,都有自己不合理的地方,跳槽在一些情况下会让情况变好,但如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跳槽后又会进入新的“厌倦”当中。



少做无意义工作,多做有意义工作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区分清楚两种工作,有意义的工作和无意义的工作,这个说法来自《“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这本书。(虽然很薄的一本,给我的启发很大)
 
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呢?总结起来就是期限不紧张、容错率高,能体现个人思考和价值的工作。
 
如果做好了,还能让领导觉得“XXX有能力,可以培养”。

这样就进入了正向循环,你会得到更多有意义的工作,带来持续的成就感。
              
而没有意义的工作正好相反,时间紧迫、还有不得不免费加班,不需要花心思,也没法有发挥个性,就是一种反正谁来都可以的工作。

当你接到这类工作,脑子里想的就是赶紧在规定时间做完走人,争取别加班,哪还想着投入什么精力。
              
那么,怎么把无意义的工作转化为有意义的呢?
总不能直接跟领导说,“做报表的这事儿没价值,把跟合作方谈判的工作给我做吧”。书中作者提出了9个思考模式。
              
他提到了九种思考模式,给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看起来有些抽象,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具体行动:
 
1.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在领导面前树立个人品牌。

想最开始就能得到有意义的工作是不靠谱的,我们工作内容多是由领导决定的,但其实不管是直属领导还是上级领导,分配工作时往往只是凭着对下属一些模糊的印象而进行的。

你得到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你在领导心中的印象,他对你的能力和技能的记忆。

要想能逐渐展露头角,日常工作的机会要抓住,个人品牌是需要慢慢的建立和培养的。在这里,刚才提到的前4点思考模式就很管用。


来举个例子,在亚马逊的时候,我有一项工作是要给电子书的销量制作分析报表,这是一项日常工作,领导对我的期望值应该只是根据过去模板将报表完成。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一下领导的“关心的事”,其实他是希望能通过报表看到电子书的销量变化,来更好的进行销售策略调整和促销方案策划,所以这是我做这个报表的“使用场景”

如果只给他一张干巴巴的汇总表,是完成了任务,但表格看起来并不方便,所以我当时进行了这样的优化:

一是增加了图表的内容,其实只是在excel中多了一些简单的折线图、柱状图和雷达图,但数据看起来更加直观,也更好看了。

二是增加了几句结论性的描述,附在表格和图的边上,方便阅读。


这项工作内容流程化之后并没有多花费我多少时间,但是成果的认可度却高了很多,在这之后的实习生用的都是这个模板。
 
2.了解领导/客户的需求,减少无用功。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经常会领导给我安排完工作A,就直接埋头开始做,有时候虽然自己不懂,但我也不敢问,最后交了个B上去,白白耽误了很多时间。

还好我的领导足够宽容,提醒我说:以后不懂了你要学会问,不然你费了好大劲,但做的都是无用功。
       
PPT来自邹小强

如果领导或者客户不提醒你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有他们的不满意,觉得他们:真是百般刁难自己,太奇葩了。

老板和客户往往描述出来的都是大而宏观的内容,而我们行动需要具体的目标。

所以,要在一开始问清楚,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需要什么样的呈现效果?

推荐一个方法,叫做SMART原则。
              SMART原则

假如,领导把你叫了过去,让你写一个图书促销活动的策划案,你要确认的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这个活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Measurable(具体可衡量的方向)

有什么具体要求吗?Specific(看看领导有没有什么意向)

提出自己对所需资源的要求  Attainable(需要部门的谁谁协作)

什么时间把策划案给你?Time-based(确认交付时间)

好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价值?Relevant(这个不必问出来,自己清楚就好)

基本上确认了这些点之后,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如果可以的话,策划案的大纲出来之后,与领导再次沟通确认,做这件事情就不太容易失败了。
 


3.舍弃“遵守期限,不犯错”的心理

我过去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领导说啥就是啥”,我会把任务完成,但是不会多做,只是保证不犯错,甚至把不犯错作为第一要务,很长时间以来,做事情对我来说既没有挑战,又索然无味。

因为听了太多的职场厚黑学,觉得工作中干多错多,别人不惦记你的好,所以还觉得自己这样“很聪明”。

但我发现,优秀的人的思路并不是“我要完成任务”,而是“我怎么把这个任务做好?”,想一想,一份工作你按时完成了,也不会获得什么评价。

而如果去按照“超出一定的预期”这个标准来做(注意,是一定的预期,别太猛了),自己一定会去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投入心思和精力,这就是把无意义的日常工作变成有意义重要一步。

一旦获得不错的结果,我们的心里一定会充满成就感。


后来我想明白了,所谓的“职场厚黑学”之所以会告诉我们干多错多,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控好程度。

要么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揽了过来,想表现自己,要么是一下超出领导预期太多,导致这之后都对你预期过高。

还是举我做报表那个例子,如果我上来就把这个报表用各种软件做的特炫酷,那以后所有从我这里出的报告,恐怕都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了,这就是把自己“架高了”。

或者是领导一夸我,我一时得意地表示,活动策划我也能做好。

那就是盲目地抢了别人的活,同事不会惦记你的好,你手中的活也会越来越多。
 


4.记得时常创造“惊喜”

这一点其实跟上面“舍弃遵守期限,不犯错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一想是否能够带来便利,制造一些超出预期的惊喜感,非常有助于个人品牌的建立。

想创造惊喜,有2个关键要素:

一是提供方便。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照顾到其他人或者部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顺手,也会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比如大家总是会遇到开发票的情况,尤其是统计收集发票的时候最麻烦了,然后我就会使用小程序微信发票助手去管理,能直接转发给统一报销的同事,非常方便。
 
二是发挥自己优势。

我是一个笔记达人,而且擅长做思维导图笔记,平时开完重要的会议或者公司请讲师来给大家做完培训后,总会有同事没有做笔记,然后到处去问。

这时候我会把我的笔记发给他,如果时机合适也会分享到微信群里。


这现在看起来跟我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联,但经过日积月累,时常的刷脸会让领导和同事对我有更深的印象。

如果哪天公司想进行思维导图培训的话,也有很大可能找到我。
 
5.给自己打分,让进步看得见

一些营销岗位或新媒体岗位,可以通过销售业绩、文章阅读数来直观的感知自己工作的成果但很多时候,我们做工作的好坏是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的。

当我们完成日常工作,是不会有人夸我们的。只有当我们的工作结果大幅度超出对方预期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一个称赞,“干得不错”“挺好”。

如果指望用领导或同事的评价来激励自己,那可得等着了。

所以,在大部分职场环境中,我们是很难看到自己的进步的,如果身边再有几个及其优秀的同事,那就更有挫败感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动力。


介绍一个能提高主动性的小方法,那就是:评估自己现在的工作情况,设定评分标准,如果做得更好、学到了新东西、取得了新进步,都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

比如数据整理这项工作,每次也能完成任务,但是在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分析的深入性、图表的美观性、效率的提升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那就可以先给自己打70分。

然后把这些作为进步的指标,一点一点向90分、甚至100分进步,这样就能让自己的成长看的见啦。
 


最后,灵姗同学想总结一下:

工作这件事情,是要伴随我们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你不是“家里有矿”,不管你未来是想平平淡淡过一生,还是自己创业实现财富自由,都要认真地去工作。
 
与其在工作中怨天尤人,每周度过难熬的5天,身心疲惫,不如让自己适应,逐渐寻找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

虽然可能咱不至于爱上工作,但也不会那么讨厌。
 
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还不如好好生活。
 
上面给出了很多现在就可以落地的建议,如果看完之后只是点了收藏,那可能只会躺着吃灰,给自己一个行动起来的方案,才是你应该做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帮灵姗同学点个赞呀。

P.S.灵姗的每次更新是周一和周四的下午不想错过记得星标我,下次见

 来,看完这篇再走 
分享一个最近的重要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