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我是夏小糖 2021-09-15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好像对30岁格外抵触。

 
看看网上爆款文的题目,就知道了:

“30岁前要做的N件事”、“逃不过30岁危机,她xxx”、“想要30岁不落后,现在开始xxx”。
 

你和我,可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青春的号角还没吹响,就撞上中年危机的老腰;

梦想早在和现实的对决中败下阵来,而为生计奔波的我们连沮丧都没时间;

思考着爱情和面包哪个重要,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哪个都没有... ...

30岁就像一场攀登的顶点,往后只有下坡路走了。

真是这样吗?
 
今天我想给出的答案是,30岁其实是一个人重构自己的最佳时间,这一切,只需要你不跟生活和解。


   *       *       *   


20岁,我们想知道选哪条路
30岁,我们想知道选对了吗
30岁是个很特别的时间点,大多数人已经完成了学业的深造,工作步入正轨,谈过几段恋爱,可能已经确定了伴侣。
 
也正是这时,我们能量充足,趋于稳定的生活激起了精神的动荡,我们驻足回首,自问:

就这样了吗?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老师说:31岁是一个人,尤其是女性新的开始。内心的动荡,恰恰是生活态度严肃的表现,代表你对生活还抱有期望。
 
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创作的vlog开始流行,背包旅行、田园牧歌,我们期盼一切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看过爽过以后呢?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的一地鸡毛?
 

“假性接受”看起来很美,
却无法缓解你的真实焦虑


在枯燥日常和汹涌内心的夹击下,疲惫的你,大概率和我一样,选择了一条“和平”之路:与生活握手言和。这种行为,叫做“假性接受”
 
什么是“假性接受”?

就是给自己不断洗脑“算了吧”、“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要”,但那颗不甘心的种子依旧扎根在身体里,隔三差五出来折磨你一下,要么爆发,要么永远如鲠在喉。
 

我很喜欢卡尔维诺的一句话,他说:“放弃一切东西比人们想像的要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
 
直到你再也没有什么可放弃时,自己也变得面目模糊。
 
所以关键不在于跟生活和解,恰恰相反,你要试着对现有的一些事情说不。

向熟悉的一切开战,
你会找到新的出口   

如果生活的格局已经僵化,打破它;如果现在的关系让你不舒服,重建它。

 
下面列出的是目前为止,对我最有帮助的3次“打破”,或者说是关系的重塑。每个人情况不同,但我的分享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打破安逸环境,给自己新的挑战

网上曾经流行一句话:“很多人在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葬。”一直当笑话听的我,某天突然发现,这话是真的
 
25岁到30岁,我有一张长长的清单,写下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现在看,清单上的事60%都实现了,它们要么给我带来了长期的收益,要么给了我意外的快乐——

从零开始学西班牙语,全程用日语在日本旅行,坚持写作,尝试拍VLOG,做心理学翻译和科普,去海边学冲浪,探险波斯波利斯,跑到没游客的小岛旅居... ...
 

可快到30岁的我,却突然提不起兴趣,很多事变成了可做可不做。我自问,是真的不想做了吗?不是,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该稳定的年纪就别折腾了。
 
事实上,当人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就是开始停滞的时候。因为只有顺流而下才最舒适。而成长,必然是一种逆流而上。
 
豆瓣有个热门话题叫“30岁后学会的新技能”,想想奇怪,为什么是30岁,而不是其他年龄?或者换个问法,我们非要给自己加一个年龄限制吗?
 

安逸的生活当然也美好,但无论什么年纪我们都需要适度勉强自己。新的挑战和挣扎,才能舒展你的灵魂,给你带来更高质量的乐趣。

有时候,人就是需要一点不舒服,被按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上用力摩擦,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出现。
 
上面说的都是外部的刺激,而最大的挑战,应该,也只能来自你的内心。
 

打破无休止工作的魔咒,把生活还给自己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把太多时间用在了工作上。工厂流水线出现的那一天,就注定了人的灵魂要受到伤害。

常听人感叹,大城市有生存没生活。前段时间抵制996制度、还有日剧《我,到点下班》的大火,都反映出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 个人时间的严重缺失
 

我们无法改变劳动制度,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工作尽量不要超出生活的必需
不停忙碌,其实是不敢面对自己的表现。

胡因梦在她的自传里说:我们的自我都喜欢依附于外物,来确立安全感,但安全感就是个假命题。
 

放弃一点安全感,从忙碌中剥离,我们才有机会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30岁这一年我彻底脱离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开始为自己工作。

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对我而言,比起摆脱繁文缛节的痛快感,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我现在每天有很多时间跟自己相处,面对情绪,既有找回自己的喜悦,也有偶然来袭的恐惧,恐惧自己一事无成、沦入平庸。
 
当你发现了自己,就要去创造自己。立足于你的不同,去创造价值,为世界增添一些东西,这个自我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自我。
 
写作就是我抵抗恐惧、创造自己的手段之一。我确信它能为社会增添一点东西,因为总会有人读到,感受到陪伴或其他一些东西。比如“原来她也这么想,我不是一个人”或者“还有这种傻叉,千万不能学她”。

都挺好。

 
打破刻板的人际关系,重新定义你的幸福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切痛苦也来自人际关系。
 
直接影响我们心态的,是周围的同龄人。朋友、同事,总之是离得最近的这群人(社交网络还在不断扩大这个范围)。看着他们买房、生娃、创业,你常常因为担心落后而焦虑,又因为嫉妒而感到羞愧。
 
痛苦来自对比,而对比来自于我们脑海中错误的关系模式


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垂直的关系中,垂直就有上有下,就会有对比。

但其实人和人的关系应当是水平的,你们各占其道,互不干扰。别人的成败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只需要关心自己的轨道。
 
思维一旦转换,就没什么可比较的了。你会发自内心地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第二个,是和父母的关系。

年纪越大就越想家,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这个年龄段考虑离开北京。
 
这也是我选择自由职业的原因之一。我不在乎加班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是不是跃出水面,只在乎爸妈需要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在身旁。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自由职业。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无法保证时间,是否可以改良质量?


长久以来形成的关系固化,导致父母永远在付出,很容易就变成了“隐形人”

所以龙应台说:一旦是母亲,就被抛入母亲这个格子里,逐渐被忽略。

她提出了一个办法:每年和父母外出旅行,试着以朋友的身份重新认识,把父母从单一刻板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这是个好想法,试一试,你会感激自己的决定。
 
第三个,和伴侣的关系。
 
不再一味追逐激情,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但我们还需要了解,不是情感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情感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名青年向他求助,自己应当参军打仗还是作为独子留下陪伴母亲。因为他无法比较爱国之情和亲情的轻重。
 
萨特的答案是,你没办法知道,除非你先做决定。感情是无法衡量的,但你的行为可以决定你的情感,如果你最终去打仗,那么爱国对你更重要,否则就是后者。
 
伴侣也一样,不是因为我爱他,所以能相伴一生。而是我先决定去维持这段感情,并确实这样做了,才真的确认了这段感情。
 

很多时候,选择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选择了之后怎么做才最重要。

30岁这一年,我和男朋友正式确认关系。跟以往更期待被人爱不同,现在的我多了一份感激,感激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我爱。这种心情本身就令人喜悦。
 
你会发现,当一个人以幸福为目标时,他通常不会很幸福。但当一个人以别人的幸福为目标时,自己的幸福感也来得更加强烈。
 
最后,和自己的关系。
 
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知觉能力严重退化。小时候羡慕成年人的不动声色,长大了才发现,那不过是保护自己,交出了心。

因为保持敏感,就是保持容易受伤害的状态。
 
我们抛弃情绪,不想把一点破绽留给生活。可是一些最重要的东西也随之消失。当你没那么容易难过,也就没那么容易开心了。
 
现在的我开始努力找回,那些被屏蔽的情绪,曾经的细腻、敏感,和烦人的较真。

成长就是和自己不断对话的过程,而这些细腻的情绪,能帮你重新对自己真诚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送给你:

“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去了太多东西,以致于不到30岁就一无所有。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       *       *   

你随波逐流,30岁就是你的洪水猛兽。但如果你向上溯游,这头猛兽会成为你最好的陪伴,就像少年派船上的那只老虎。
 
不管30岁,还是40岁、50岁,都没有任何区别。

我始终相信自己是各个年龄的总和,既有童年的心神活泼,也有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成熟练达,还会有老年的超脱智慧。

这一切都藏在我的身体里,只要我愿意,它们就会慢慢醒来。

-    END    -


文中相关

我在小岛生活了半个月,淡淡的茶,咸咸的澡

关于心灵

明明什么也没干,却还是很累
为什么你越努力越不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