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车堡”到“驼城”,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的特殊战法

 三戒AAA 2021-09-15

武器决定战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二十七日,大清帝国与野心勃勃的准噶尔汗国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但当清军主帅福全瞭望准军阵地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弄得一脸懵逼,准军阵地位于密林之后,而准军的布阵方式是在树林后部下千余只骆驼,这些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垛,上边蒙上湿毡,环形排列,摆开阵势。这是一个新的阵法吗?噶尔丹弄来这么些骆驼有什么特殊用意吗?福全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认为自己此次前来所率领的都是帝国精锐,又有足够的红衣大炮提供火力支持,击溃噶尔丹应该不在话下。于是,他命令部队向眼前这个奇怪的阵地发起攻击。

文章图片1

战场上的“攻守道”

在讨论战场上的攻守之道时,虽然很多人会慷慨陈词:“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如果真正让这些人置身于战场,面临着选择进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时,恐怕大部分有一定理智的人还是会选择防守的一方。虽然在战略角度看,进攻方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在特定战场环境下,防守比进攻更容易是一个基本常识。所以在战场上取守势比取攻势更容易占到便宜。

但是,纵然守比攻更容易,但防守的一方没有在战争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想通过战争获得利益的一方来说,没有选择,只能进攻。但进攻又时常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损失,进攻方常常需要在敌军护城河、城墙和其他防御工事上吃尽苦头,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中,一定有无数将军和士兵脑子中会闪现出一个幼稚的想法:如果我们的城堡能跟着我们一起去打仗该多好。

文章图片2

很多时候限制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安逸,而战争这种你死我活的较量中妄想安逸者一定已经变成了刀下的亡魂,想在战争中活下去就必须调动每一个脑细胞,开发一切想象力来设法赢得战争。于是,关于与军队一起行走的城堡的设想开始被附注行动,城堡的作用是以其防御工事抵抗进攻,所以尽管城堡拿不走,但是带上可移动的装备在阵地上组成强大的防御工事却并不太难做到,就地伐木取材制成的鹿角或士兵们随身携带的盾牌在战场上都可以组成临时的工事以加强防御效果,但是装备显然太过单薄。

那么让士兵们随身携带更多的装备以组成更强的防御工事是否可行呢?理论上可行,但操作难度很大,在能源革命到来前,向战场上运送物资只能依靠人力与畜力,而人力与畜力运送物质的效率显然不高,若携带物资太多必定影响军队的机动性,为了保证机动性不大打折扣,随军物资必须精中选精,恨不得不带一点多余的东西。

简言之,上战场带什么,必须考虑性价比,那种笨重又对于取胜意义不大的物资当然会被丢弃,在战争的方式以短兵相接为主时,防御工事当然也有作用,但作用不是那样巨大,但是当远程打击类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时,这些防御工事的作用则被放大,尤其在火器大量应用加强了远程打击的效率时,防御工事的作用也会被放大,如果这些工事还能移动,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胡斯车堡

以车组成防御工事对于需要远离城池作战部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一种,在行军过程中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助力,不得不说,轮子是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它让原本笨重的车(未必是战车,有时只是运输用车)灵活移动,而在需要对敌时又可以列阵成堡以迎击敌人的冲锋。

聚车成堡的战术在15世纪的杰克地方武装对阵神圣罗马帝国联军的战斗被发挥到了极致。 而捷克地方军(胡斯军)选择以车堡对敌也是因为当时作战双方的特殊条件。

文章图片3

当时,捷克地方军中大部分由当地的农民和小商贩组成,这些人作战素养不高,经历的系统训练有限,另外,胡斯军中骑兵较少,而其对手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却因为受到大量骑士阶层的拥护而拥有大量的骑兵,而当时尽管火器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依旧认为骑兵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可以说,以车堡迎敌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无奈之举。

另一个支持以车堡对敌的有利因素是当时火器已经开始应用于战场,且在有险可守的情况下对于骑兵有一定的克制作用,而捷克地方军中有一定数量的火枪与火炮(讽刺的是富得流油的神圣罗马帝国联军由于迷信自己骑兵优势并没有携带多少火炮)。

于是,1420年,在维特科夫山,由杰士卡率领400余名捷克地方武装的“乌合之众”与2000名神圣罗马帝国骑兵展开了一场厮杀。面对人数远多于己方的敌军,杰士卡命令捷克军将战车布于高处,以数十辆战车组成一个临时型堡垒,再令每一个车堡小组一般有10~20人和相应的军械。在小组之上,以10辆车堡为单位组成更大的战车阵地,数个战车阵又组成一个车堡,车堡的周围配备少许的骑兵和步兵负责车堡的外围防御。

文章图片4

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装备有火绳枪和炮)、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用农民的链枷作战)、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驭手负责驾驭马匹和到宿营地后联结战车。战车由车长指挥。从人员配备上不难看出这些车堡对于地方骑兵的打击方式远程打击又多于近程打击,而由于当时火器的优势尚未完全盖过弓弩,所以车堡中,弓弩手仍多于射手。

车堡的防御性强的特征导致十字军的骑兵很难快速将其击破,这就给了枪手、炮手和弓弩手以手中的远程打击武器去打击十字军骑兵的机会。

车堡的战术是否有缺点呢?当然有,机动性差,如果十字军可以炮兵轰击,车堡的防御性并不强,但是,十字军依旧迷信于骑兵的优势,完全以骑兵冲锋这种单一的方法对敌,结果就是十字军的骑兵在车堡面前一次次吃瘪,成为了对方枪手、炮手和弩手的移动靶。这场战役是一支冷热兵器混合部队与一支纯冷兵器部队之间的战斗,战术运用灵活,火器使用得当的捷克地方军最终战胜强敌。此后,车堡战法又被匈牙利、土耳其等国军队效仿,并取得不错的战绩。

噶尔丹的“沙漠骆驼”,沙漠之舟组成的移动的城堡

时间来到17世纪末,比起胡斯车堡出现于战场的15世纪,火器又有了200余年的发展,这时的火器无论是威力还是打击准度都比当时有了不小的提高,尽管清帝国与准噶尔蒙古部都没有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但双方军中火器的使用比例也已经超过胡斯战争时的捷克地方军。当时,准军已经开始购置俄国的滑膛枪,其作战效果远超清军还在使用的停留在明朝水平的鸟枪、抬枪。在康熙派遣大军迎击葛尔丹之前,清将阿尔尼曾率2万大军与噶尔丹对战,但遭遇惨败,阿尔尼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厄鲁特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可见当时无论是清军还是准军都意识到火器的重要性。

准噶尔部火枪甚强,但清军的火器也不是全无亮点,其实清军火器的亮点在200多年里几乎一直没有变过:红衣大炮威力大(至少清廷自己这么认为)且多。

文章图片5

不得不说,这一仗中,由于准葛尔军劳师远征,火炮数量和威力确实不及清军。这样一来,双方各有优势,此战不会出现一方碾压另一方的情况。

战争在1690年八月二十七日打响,面对奇怪的驼城,清军依旧采用常规操作,一方面以红衣大炮轰击,力图将驼城轰散,另一方面派骑兵由两翼包抄,但是由于噶尔丹将驼城布于密林之后,火炮一时难以将驼城打散,另一方面,清军迂回包抄战术也遭遇挫折,由于准军阵地位于高处,清军只能仰攻,准军骑兵顺势俯冲,将两翼包抄的清军击退,清军主帅福全仰仗清军人多,又令部队由正面直接进攻,结果在准噶尔部的火枪加骑兵的战术下损失惨重,在冲锋过程中,国舅佟国纲被准噶尔军火枪射中,当场毙命,清军士气受挫,不再发起冲锋,只以火枪与准军对射,准军火枪虽然更加先进,但由于是劳师远征,弹药数量有限,清军虽然火枪落后,但数量是敌人数倍,且弹药充足,以至于在准军弹药耗尽后清军还有弹药,因此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准军见弹药耗尽,军队人数上又远不如清军,仅凭骑兵彻底击溃清军几乎不可能,反而容易被清军包了饺子,于是假意议和,趁清军主帅福全迟疑之际,连夜撤军,清军来不及追击,准葛尔部从容撤退。

关于此战胜负问题历来存在争议,从伤亡比上看,清军远对于准葛尔部,但由于战争的结果是噶尔丹最终率部撤退,此战可算作清军的一次惨胜。

文章图片6

噶尔丹以驼城效仿车堡,优势劣势均存在,优势是骆驼的机动性比战车更强,这样不会拖准军骑兵的后腿,劣势则是,骆驼也是血肉之躯,就算背上加上箱垛,上边蒙上湿毡其防御性也远不及战车。总体而言,准噶尔部的驼城战术既保证了骑兵的优势,又发挥了火枪的优势,让冷热兵器的优势都得以发挥,是一个不错的战术,至于弹药不足,兵源有限,是受客观条件限制,非人力所能改变。

车堡与驼城这样的战术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优势,是因为它适应那个时代——那个冷热兵器并存的时代,冷兵器时代,单存由弓弩组成的远程打击武器对骑兵造成的伤害有限,热兵器的应用令远程打击武器的杀伤力更强,但是此时的热兵器还不足以完全压制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车堡与驼城为使用热兵器进行远程打击的士兵提供一定的掩护,使得骑兵不能随心所欲的纵马冲杀。而随着热兵器威力逐渐增大,手持热兵器的士兵逐渐变得不再掩护就可以击溃手持冷兵器的骑兵,车堡与驼城战术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看似完美的战争闭环,大清思维被自己锁死

通过此战,我们不难看出,清军并非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只以大刀长矛作战,火器的使用同样相当普遍,至乾隆时期,清军中配置火器者达到4成左右,但是清军只重视数量也不重视质量,或许是在刚起家时红衣大炮的恐怖威力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过深,清军似乎一直认为红衣大炮的威力足以应付任何战争,如果军队中配备有足够数量的红衣大炮,就可战无不胜。

然而,除了对于红衣大炮的盲目崇拜外,还有一个原因令清军没有动力去继续发展火器:冷热兵器并用的战法似乎形成了一种完美的闭环:先以红衣大炮从远距离轰击敌军阵地,如战场地势开阔则派精锐疾病冲击砍杀,若地势不利于骑兵冲锋,则携带冷热兵器的步兵上前,距离远时,先以鸟枪、抬枪射击,距离近时则以刀枪对阵,这种战法似乎让冷热兵器各发所长,兼顾各个方面,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只要面对将此战术运用得当,似乎都能取胜。

清军似乎在冷热兵器之间找到一种美妙的平衡,平衡常常给人一种万事大吉的错觉,这种错觉会让人认为只要维持现状就能地久天长。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冷热兵器并存只是时代的一个小插曲,热兵器主导的战争正飞速走来。可惜,这一切,大清并不知道。大清在这虚幻的优越感中沉沉睡去,外面春雷阵阵,大清充耳不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