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安剪纸的传承人杨计兵

 窗前有树905 2021-09-15

杨计兵:运剪如飞

杨计兵的刻纸工具都是自制的。

用这根自制的“挡杆”可代替手指抵住的动作,方便操作细小的镂空处。

近几年,杨计兵创作的主题,从注重地域风情拓展到时事热点。

本报记者卢珍珍文/摄

走进椒江章安老街,你可能会偶遇杨计兵。他身后抢眼的万年红剪纸,就是他的故事。

杨计兵,生于1980年,椒江章安杨司人,章安剪纸的传承人。

章安剪纸,生于民间,传于民间。刀起刀落,便是生活。

在杨计兵眼里,剪纸是种减法的艺术、破坏的艺术。在走进艺术之前,它是杨计兵最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

启蒙

杨计兵喜静,若是无人到访,他能独自在工作室呆上一天。

“小时候我就喜欢宅。”男孩子钟爱的弹珠、纸板,杨计兵很少去碰。邻居看到会说:“杨计兵是要当女孩子养?”

杨计兵笑笑。

他很少和别人说,自己最中意的玩具,其实是奶奶手中的那把剪刀。

“纸折一折、剪一剪,打开就成了一朵花、一只鸟。”那把剪刀充满魔力,它在八岁的杨计兵眼里,简直不可思议,“剪一剪就出来一个图案,很神奇。”

杨计兵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爱上剪纸,也是因为奶奶。

“每个村,都有几个擅长女红的老人,我奶奶就是一个。”记忆中,经常有人上门寻求剪纸,“剪个双喜,或者绣花时剪个花样。”奶奶双手利落,三两下,一个图案就活了。

奶奶读过私塾,认得字,每剪出一个花样,还能说出许多“好话”。“剪荷花必须有莲子,寓意多子多福。剪喜字,它一定成双。”听到这些“好话”,那些上门要剪纸图案的人,离开时脸上总带着笑。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杨计兵后来才知道,这些“好话”是一种民俗文化。人们喜欢剪纸,更喜欢剪纸所承载的吉祥寓意。

“奶奶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杨计兵动剪刀的机会越来越多,坐在椅子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第一次动手剪的作品是蝴蝶,后来就学着剪团花、窗花等。

剪纸、刺绣,民俗文化中透露的美,吸引着杨计兵。

小学三年级时,他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跟着灰雕师傅给村里新建的戏台上色。

“新戏台的屋檐,是龙凤、花鸟的灰雕,我放学路过,觉得很有意思,就顺着脚手架爬到戏台的顶上。”第二天放学,杨计兵照样爬上屋顶,看师傅给灰雕上色。

“小孩,把红色的颜料拎上来,自己给花上色吧。”见杨计兵感兴趣,师傅派活了。就这样,每天下午放学,杨计兵都先赶去戏台前,看老师傅做灰雕,等戏台屋檐的颜色都上好了,时间过了整整一个月。

“民俗的东西,我都感兴趣,就像剪纸一样,一旦有兴趣,就愿意坐下来。”小学、初中班级板报里的字体、团花,都是杨计兵剪的,每剪一个作品,他就会留一张夹在本子上。

兴趣越浓,本子里的剪纸越厚。

入圈

2007年,杨计兵不再局限于剪团花了,一次主动开口,让他跨进了剪纸的艺术范畴。

2007年6月9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椒江区文广新局在椒江区青少年宫广场举行宣传活动。

“当时我就主动问工作人员,很多地方的剪纸都列入非遗了,为什么椒江没有?”

工作人员给的回复是:“椒江没有发现剪纸。”

“我奶奶和我会剪纸啊!”杨计兵说。

就这样,在剪纸界,圈内人知道了章安剪纸,知道了杨计兵。

2008年,椒江区文广新局专门为杨计兵举办了一个剪纸艺术展。在这个艺术展上,杨计兵认识了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会长沈雷。

“沈雷给我的建议是,不要再剪小团花了,要创作作品。”一点拨,杨计兵才明白,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剪纸,那是一门艺术。

圈内,风格迥异的地方剪纸,更是让杨计兵开了眼。

“浙江剪纸中,乐清以细纹刻纸为特色,金华刻纸主角是戏曲剪纸,人物没有眼睛,给人想象空间很大。台州内的剪纸,温岭以海洋剪纸为主题,路桥以保安剪纸为主……”

由于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绘画基础的杨计兵,转型时有些吃力。

“一次省里剪纸比赛,主题是'茶’文化,我用黄岩新前采茶舞为主题,构思了一幅初稿。”构思上出奇了,但刚刚开始创新的杨计兵,心里没把握,“我就跑去向沈雷请教,他教我怎么处理虚实,给了很多修改建议。”

一边磕碰一边走,承受着“蜕变”中的痛,杨计兵出成绩了。

2012年10月,杨计兵创作的剪纸作品《鸿福》,参加了首届中国剪纸创意文化节,获得银奖。

这幅作品,保留了章安剪纸民俗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杨计兵的设计构思。

背景中,一个大大的“福”字高悬中央,两边悬挂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对联。正中间,一个祈福娃娃,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踏着一朵大红牡丹,双手抱拳做祝福神态,充满浓浓的喜庆气氛。

在剪纸之路上,杨计兵开始走远了,走出台州,走出国门。和杨计兵一同出圈的,还有章安剪纸。2017年6月,章安剪纸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计兵是传承人。

情怀

剪纸易学难精。旁人若想学,是十分容易上手的,但真能做到“尖如麦芒,细如牛毛,圆如明月,方如青砖”,少不了一些时间。

“刻纸就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有一个要点,就是刀要直上直下,慢慢转动,不能斜着。”杨计兵介绍,章安剪纸分徒手剪和画稿刻两种方式。简单、小型的花鸟鱼虫剪纸习惯徒手剪,取色纸四五张,用纸捻固定叠好,直接用剪刀剪。复杂大型的剪纸作品,需要用画稿刻,一般需要起稿、装订、剪刻、拓底、装裱等步骤。

杨计兵的刻纸工具,都是自制的。一根筷子,一块刀片,一根绳子,齐了。“以前刻纸,会有手指抵住,现在用自制的'挡杆’,这样细小的镂空处容易操作。”

近几年,杨计兵创作的主题,从注重地域风情的《章安八景》《白云阁》,扩展到时事热点,如和合文化、抗疫、垦荒精神等。

“以前剪纸用于绣花、窗花、佛事,现在变少了,主要用于家居装饰。”在章安老街杨计兵的工作室内,剪纸被制作成团扇、书签等文创作品。

杨计兵还试过线上直播,今年元宵节,杨计兵线下让小朋友参与剪纸活动,线上网络直播,“当天有上百人在线观看,让章安剪纸不局限在章安,我就觉得值。”

杨计兵在挽留,用他自己的方式。

“剪纸不改变传播方式,路可能越走越窄。”自从章安剪纸被列入台州非遗项目,剪纸走进了课堂,“中山小学杨司校区、台州电大、人民路小学葭沚分校,这些学校我都设过课。学生很喜欢剪纸,但愿意坚持学的,很少。”

不久前,朋友向杨计兵请教剪纸,因为家中有个好动的儿子。“剪纸本就是一个破坏的艺术,他闲不住,就让他去剪去刻。”

说到这里,他又想起小时候的自己,“都是因为情怀,没有喜欢,哪能坚持那么久。”

一句情怀,杨计兵坚持了33年。

手 记

章安剪纸,生于民间。由于消费市场的缩小,它面临着消失于民间的困境。

杨计兵这几年考虑最多的,就是“变”。

无论文创产品、线上直播,还是走进课堂,他尝试用多种方式,让旁人去接触他手中的章安剪纸。

在章安老街剪纸工作室的大门上,一把菖蒲剑已经泛黄,菖蒲剑的底部则是一张葫芦样的剪纸。

原来,这是端午时,杨计兵和一群小朋友搞剪纸活动时留下来的作品。大家都知道,端午要挂菖蒲剑,但却忘了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取辟邪之意。菖蒲剑插在葫芦里,则是百姓为了驱除五毒,求平安的寓意。

这就是章安剪纸最动人的地方,刀起刀落,一张吉祥图案,寄托了百姓渴望平安、幸福、富足的愿望。它起于民间,传于民间,一剪一刻都是生活。

人们忽视,可能是因为不知道。

传播剪纸背后的文化传统,是杨计兵努力在做的。

毕竟,这些年,年轻人开始讲复古,追求慢生活,剪纸背后的传统文化,依旧有它的生命力。

遇到春节、乔迁之喜等,《百福》《百寿》字样的剪纸,成了新的一种家居装饰品。剪纸还是那个剪纸,只是承载的途径变了,但人们祈求美好愿意的心意,是亘古不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