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寄梦丹心华夏红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1-09-15

         周末散文五人行一岁了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寄梦丹心华夏红

        文 | 华静

       2019年年初的一天清晨,《福建日报》文艺部主任黄燕发来邀请函,邀去龙岩参加主题为“中国报纸副刊作家闽西采风行暨闽西红土地文学创作高峰论坛。”那时,北京的天气仍然寒冷,而龙岩的温度却在21度左右。

       一行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闽西大地。短短五天的行程里,我们飞驰在龙岩的情绪总是新的。

       我们从北京出发的时间是2019年1月15日。几经辗转,终于到达龙岩火车站。走出车站,回头望,“龙岩”两个红色的大字亲切地拥抱了我们。那时刻,虽有小雨飘落,可我们心里的热度,直线上升。那两个字,成为红色文化在心灵写照中醒目的符号。

       和我一样,采风团中也有人是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

       走过农村田间的朝露晨曦,在民俗古朴、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路上行走时,不禁联想,这条小路上曾经有多少革命先辈走过?当年,脚下的石板路肯定是泥泞的,今天若想找寻那些走过的脚印并不容易,好在历史记住了他们的行与思,记住了他们决心打造新天地时所充满的那种独特的力量。

       “所有的路,都是不愿意站起来的纪念碑。”我将诗人桑恒昌的诗句读给了脚下的小路。

        革命先辈们一生坚守一条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而这条只有勇者才能征服的道路并不平坦。深浅几何?坎坷几多?血雨腥风的经历,生死存亡的选择,九死而不悔坚守理想信念的情怀,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精彩的、难忘的演绎。

      “还记得毛泽东的那首诗词吗?”行程中,北京日报副刊部老主任李培禹、深圳新闻学会副会长侯军、火箭兵报主任编辑申菏亮、闽西日报副刊部主任刘少雄不约而同地同声朗诵起来: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往事载入史册。当我们今天体味到这词句中蕴涵着的意境时,被漫长岁月冲刷而去的记忆才会重新回到心头。伟人毛泽东那纵横四海的心志和万千思量就浓缩在他的文字里,他对历史有着清醒地认识,对未来有着冷静的远嘱。

       1929年到1933年间,毛泽东曾九到上杭。在这里指挥闽西特委工作、地方党的建设和土地革命斗争,进行调研。1929年秋,恰逢农历重阳节,他来到上杭时住在临江楼。当时庭院里的黄菊盛开着,他触景生情写下《采桑子.重阳》词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有关这段经历记载的文字里,大都描述出毛泽东当时屡受打击的处境和“万里霜”的心境。“重阳节期间,福建不可能有霜,即便是那时节的北方也不会有霜”,所以,开除党籍,落选.....如霜天降。当年,毛泽东写这首词时,不满36周岁。那些凝重而深邃的笔触,直指那一段岁月里发生在龙岩的大小冲突和争论。

       后来,“万里霜”的心境随着坚定了“党的领导”发生了转变。于是,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著作。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也正源于此,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龙岩回来有两个月了,一直没有提笔。回京后,我读了几本闽西革命老人写的回忆文章,尽管斗争复杂严酷,尽管有流血牺牲,但我从中依然读出了他们的期待和希冀。老人们的思路非常清晰,对往事缓缓道来,对一些战斗过的地方、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他们很难忘怀在闽西驰骋疆场的岁月,积攒在他们心里的所有往事,都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情节,展现给了今天的后辈们。

       或许,我们今后在联想到毛泽东的诗词时,脑海中会再现一段相关的历史。在革命遇到困难和艰险的情况下,那些诗句,从容,淡定,有无畏的力量所在,有深沉的情怀所在。我们需要吸收这些博大的思想,找到一段时光里“我”的所在。难得的是,无论在何种处境,那些革命老人们总是心里依然有光,照亮了那段革命史诗。

       怎能忘怀我们的初心呢?在龙岩,我们正赶上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主办三十周年成果展。博物馆门前,红色横幅上书写着成果展的主题“春华秋实谱芳菲”。偌大的展厅里,浮雕,展板,历史照片,还有年代感很强的文物,无不展示着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特别是那些历史场景的布置,电子地图的特效,瞬间让人有片刻的融入感。

       “我的龙岩,我的上杭,我的连城......”这是我写在笔记扉页上的一行字。其实,但凡来过,已默默相惜,再也无法释怀。

        我甚至觉得,闽西自然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致,都带着岁月的的痕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烈们,怀有大理想,也有过小执念。而最终,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我们今天享受阳光的机会。

       战争,让一个个本应是在田间地头务农或在工厂、商家做工的青年变成了战士。他们在战争这所特殊的学校中,更加理解了祖国、人民、人生......多少红军战士离家参军后,再也没有回来。

       停留在展览室、文史馆里的时间非常值得。

       一面墙的烈士照片,就在眼前。他们的年纪,永远停留在了17岁,20岁,26岁,36岁......有的是留在世上的唯一的照片,有的是后人们为他们画的素描。当年,一起报名参加红军的同乡,后来只幸存下来一个人。而这个人,多少次陷入绝境都没有落泪,当想到牺牲了的战友时,却会潸然泪下。虽然,烈士们再也看不见漫山遍野的红花绿草,可我们却读懂了他们逐梦前行的初衷。他们还在,浮雕里有他们的身影,塑雕中有他们的笑容,红土颂从此带着他们的气息,与这片山水心血相融。

       一面墙的情景再现,就在眼前。在革命斗争中,闽西有10万多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册烈士达24000多人。长征的队伍里,有两万六千多闽西籍的官兵。他们是那样地英勇,到达陕北的时候,仅仅幸存下来2000余人。有文记载,说长征中,平均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儿女牺牲,可谓一里一忠魂。

       一首《剪掉髻子当红军》的福建山歌,仿佛还在耳边。“韭菜开花,一杆心呦,剪掉髻子当红军呦。保卫个红军长长久,拿把红旗打南京呦。”红土英魂群雕,展示了闽西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光照千秋的壮丽诗篇。浴血奋战,血沃中华,每一个先烈事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

       一段战争故事的复述,刻在心里。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闵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我们无法想象那种惨烈,但从各种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见到过那惨烈的画面。月光下,牺牲了的战友,炸断了的枪支......历历在目。这一战,有万余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牺牲了。松毛岭战役指挥部设在观寿公祠,从松毛岭保卫战撤下的红军第九军团在这里举行誓师大会,奉命实施战略转移,迈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本书,《画说闽西》主题昂扬向上。这本书的主编之一钟德彪是资深副刊编辑,他把闽西儿女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浓缩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里。“知我闽西,爱我故土”。彰显了闽西人民砥砺前行的文化情怀。

      一些名字,活在闽西的山水间。张赤男、林野、唐义贞、陈明、辛锐、廖海涛、吴富莲、瞿秋白、何叔衡......后来,投身抗日前线、逐鹿江汉、抗美援朝的闽西儿女......故事太多太多了。闽西的诗书典故里,存留着他们的言行和身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英名永世长存。为纪念瞿秋白就义八十周年而出版的那本《秋白苍苍》,尽管份量很重,我还是舍不得放下,带在了身边。第一篇纪念文章是著名作家梁衡老师写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个“觅”字,一个“渡”字,何尝不是他引领我们解读“秋白不朽”的最好角度?

      虽然战火硝烟都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但历史不会忘记。二十年前,我在空军大院采访王定烈将军时,他说过:一切都会消失,但只有伟大的事业永存。

       闽西红土地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富矿。“魂去化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广寒玉兔应可期,寄梦丹心华夏红。到那时,红日升,中国革命竟成功。工农翻身做主人,凉热从此九州同。”烈士们坚守的信仰,就像一颗古老的树,依然盛开着年轻的花朵。

      龙岩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在很多方面,需要人们慢慢地去解读,去熟悉。在世界面前,龙岩正把她特有的气息散发开来,然后融入到时代的大环境中,让更多的人嗅到来自红土地的一缕馨香......

       有一种情怀,或许,只有龙岩人能理解。

       每一个有关闽西的故事,都是对这片红土地最美的礼赞。

       2019年,注定让我难忘。因为,这一年的记忆是由龙岩之行开始的。

有 

12

刘玉琴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理论评论一等奖,文化部优秀新闻一等奖等。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文华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奖项评委,“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散文大赛评委会主任等。

     人生有限,不可能经历太多;心性幽微,不可能烛照无余。一篇好的散文,可以将人们摆渡到辽阔的世界和远方,拨响心中久已未响的琴弦。遥远的闽西和红色的记忆,曾经的血雨和英雄的悲壮,在作者华静的笔下,带着时代的温度,于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的三月与我们相遇。我们慨叹,有历史记忆的存在和激活,真好。我们与世界更加默默相惜,珍视中前行。时光如水,有时会冲淡许多历史与现实的细节,我们的感受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正如河流带不走两岸,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东西坚如磐石,总有一些情绪在胸中萦绕。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的信仰未曾弯曲,对英雄的崇敬也愈加蓬勃。文中的精神气质,传递着人类精神的强大气场。

      作者的文字温婉深情,有感而至。娓娓道来,从容儒雅。温婉中蕴含着力量,深情中袒陈着悲悯。历史与现实交叉,柔情与坚硬并行。作者的真诚和景仰穿行于纸上,发出温润的光,以高贵的姿态勾连起过去与现在,壮阔与苍茫。

华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诗集《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 。出版随笔集《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出版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

出版《华静文丛》三卷:《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美惠的晚宴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姥爷,我长大了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那一段流浪地球般的人生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闽西歌儿红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把目光投向天之外

   周 末 散 文 有 约

李培禹|石头的温度                                    

胡健|嘉宾有言                                        

   2019·3·22(星期五)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检察日报、作家文摘、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每周一书

我愿用温柔对你,

赶走这世界的阴霾

  作  者:剑  钧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一本用闲聊方式向你娓娓道来的情感秘笈

一本用想象的翅膀来传递缘分的爱情宝典

一本读过之后肯定会反复咀嚼的恋人手册

一本用散文诗语言诠释爱情的美文教科书

(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