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系列散文”之二 编者按 山花烂漫的五月,“周末散文五人行”应邀赶赴春天之约,来到山水天地之间的大美永和,五个人闻着槐花香,踏着黄河浪,一路醉了行程。 我们五人从延安东渡黄河,沿着红军当年东征的路线,目睹了亁坤湾的壮美,古村落的神奇,永和梯田的魅力和永和人的精神…… 从6月28日始,周末散文五人行将开启同题材散文模式,分五期刊发“永和系列散文”,我们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风格来书写“大美永和”。这是我们散文创作的新尝试,希望读者们喜欢。 白云端的永和梯田 文 | 剑钧 我站在观景台上,在白云缭绕间,看到一幅永和梯田的水墨画,层层叠叠,郁郁苍苍,分明是一幅用汗水砚墨,用智慧挥毫的壮美长卷。一道道梯田,犹如一层层涌起的波涛,成排山倒海状,大有让我倾倒的磅礴气势。那黄土的本色,让我想起一路观赏的奔腾的黄河;那绿色的植被,让我想到永和人冲天的豪气。陪同的友人指着前方告诉我,这片连绵望不断的梯田有6万亩之多,大多是永和人近年间由坡地改造而修成。我闻之心头一振,真了不起,好一个巧夺天工的浩浩工程!我四下环顾,但见一层又一层的郁郁葱葱,带着乾坤湾的神韵,铺展在万顷黄土高坡,伸向飘着白云的山野。哦,多美的黄土地,多美的永和梯田。 我情不自禁想到云南的元阳梯田,与新兴的永和梯田堪称相得益彰,那可是哈尼族人祖祖辈辈留下的杰作。1300多年的精典传承,造就了南国秀美的田园风光。当初,我居高远眺,久久流连于那片神话般的仙境里,陶醉于云中梯田那一方红土之间。而今,我又久久流连于这片神奇的现实中,沉醉于云中梯田这一方黄土之中。哦,一方红土,一方黄土;一片脱胎于历史,一片衍伸于现实;一个生于南国,一个根植北国,这一南一北两大梯田,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各自的美丽。 世人知元阳梯田者众,知永和梯田者寡矣。就我而言,来永和之前,也并不知晓在绵延的黄土高坡上,还有如此出神入化的黄土地。春日,“周末散文五人行”以延安为起点,沿着当年红军东征的路线,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永河采风,在参加了当地盛大的槐花节,游览过壮美的乾坤湾,参观过红军东征纪念馆后,主人盛邀我们去看一下他们的永和梯田。我当时还有点怔然,暗自思量,永和梯田会是个什么样子? 当我乘车远远看到永和梯田尊容时,我释然了。车子沿着新修不久的盘山公路前行,犹如行进在山水画卷中。星罗棋布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宛若手挽着手,在迎候远方的客人。一坡坡梯田,逐随着山势而兴,或大或小,或高或低,黄色的基调,绿色的覆盖,像金色的阶梯之上,铺上了碧绿的地毯,横看似烟波奔涌,侧看如玉鳞斑驳,直看得我激情荡漾,一时冲动,竟脱口而出“狂言”:“我要写写永和梯田!”同车的李培禹兄立马“添油加醋”地说:“诸位听好了,这个题材,剑钧写了,你们就别惦着了。”我顿时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好在我与永和梯田一见如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大大小小的梯田从山脚盘旋而上,如游龙走蛇缠绕山梁,绕了一圈又一圈,还有那漫山遍野盛开的槐花,像是给永和梯田扎了一道道彩虹门,看得我是心旷神怡。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对黄土高坡的印象了。 车行至永和梯田之前,一路目睹了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永和地貌。绵延十几公里,竟然见不到一个村落,也寻不到一个窑洞,那里大都植被很差,光秃秃,难觅一丝绿色。当时我就在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造就黄土高原独有的地理风貌时,也带给这片土地荒凉与贫瘠。千百年来,受风雨侵蚀,祼露出风化的黄土层,骨瘦嶙峋,给人带来几分幽远的苍凉。 我将头探出车窗,看到眼前的一切,不由生出几分沉重。就在这时,我惊异地发现,不远处的孤崖钻出了一枝无名花,开在寸草不生的陡坡,枝繁叶茂格外惹眼。我迅即用手机拍下那枝花,很想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是如何生存,又如何盛开的。友人告诉我,大自然就是这般神奇,旺盛的生命力也许就出自植物坚韧而耐旱的基因,当许多花草树木由于土地贫瘠和缺水,没有生存空间时,它却可以破土而出,迎风绽放,恰如人们常说的口头禅:只要有一点阳光,它就会灿烂。 我想,永和梯田在如此环境横空出世,也正是令我所震撼之处。它犹如孤崖无名花盛开在我心田,让我在山西永和感受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就像九曲黄河中的乾坤湾,纵逢重峦叠嶂,也要千回百转,涌向希望的彼岸。友人告诉我,永和山多,沟壑多,土地贫瘠,千百年来,一直靠天吃饭,早年在坡地耕作,粮食单产也不过300斤左右,若遇大旱,颗粒无收也是常事。因而,永和长期带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自2010年始,永和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坡改梯”的战略决策,一场改天换地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勤劳的永和人用辛勤汗水在黄河畔书写了“永和梯田”的大美华章。他们十年磨一剑,在纵横309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实现了土坡整治,有效地缓解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 “近些年,我们永和人机修梯田、人工造林、坝滩联治,多管齐下,梯田的单位亩产也提升到1000斤左右。”友人兴奋地告诉我,“2019年,我们还将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一举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太棒了!”我兴奋地说,“这项工程太了不起了!” “在永和,了不起的还有那些红军东征精神的传承者,”友人指着山下说,“看到了吗?梯田的那一边就是红军东渡黄河时路过的赵家沟。毛主席就在那里住过五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永和精神,也源于永和人在循着红军东征的足迹。” “这么说,那片梯田就是赵家沟村的了?”我想当然地问道。 “没错。”友人点了下头,说,“等会儿,我们开车过去,参观一下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几位作家可以感受一下历史留下的印记。” 我俯瞰着白云端的永和梯田,豁然间生出了创作灵感,一篇散文的标题从心底流出。瞭望远山的白云,轻轻地飘在蓝天与梯田之间,那般自然,那般壮阔,那般秀美。我霍然顿悟:我沉醉的不仅仅是永和梯田,还有更为可贵的永和精神。永和梯田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像九曲黄河百折不挠,像孤崖的无名花自强不息,像红军东征的脚步一往无前…… 12 朱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评论家、作家 还是在微博鼎盛的时代,我认识了作家剑钧。 那是一次与几位蒙古族文友的雅聚,席间大家推杯换盏谈天论地,从上古谈到当下话语不落。老友相见格外亲切也不免兴奋,有人高歌,有人起舞。只剑钧却静静地坐着,聆听着。我们相互加了微博好友,从此微博世界往来频繁。于此我读了剑钧的作品,也让我多视角了解剑钧的为人为文。 剑钧的文字朴实、灵动、深情,直逼读者的心灵深处。他写虚构也写纪实,写小说也写散文,各种文学体裁在他的笔下都富有生活和艺术的气息。他说“灵感与捕捉生活的敏感度是写作的基础”。他抓住了文学写作的命脉。 《白云端的永和梯田》是剑钧在永和采风的灵感之作。把鲜为人知的“永和梯田”描述的非常鲜活,短短的千字文却容纳出宏大的永和历史,让读者看到了永和的发展史及荒山变梯田的美丽景象。通过这篇散文,看到了永和梯田鲜活的生命力之外,也看到了通过梯田建设给百姓带来的富裕生活。 这篇散文运用了巧妙的结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精彩之外,其中搭建了一个大历史大文化之构架:当他看到永和梯田时,立即联想到了云南的元阳梯田,这其中包涵着深刻寓意:虽然南北历史、文化、理念差异和发展进程有所不同,但他用“白云端”三个字,明确了主题——在祖国同一片天空下,南北是一家。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刘虔 何弘 王培根 朱竞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作家文摘、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检察日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剑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家,《今日头条》认证“优质美文创作者”,《天天快报》《腾讯新闻》签约专栏作者 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古宅》《爱情 距离》等8部,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智能之城》《黎明再出发》等5部,长篇情感散文《潜能是大海,分数是浪花》等2部,散文(诗)集《窗内窗外》《寻梦塞纳河》等6部,累计500万字。现有13部实体书和电子书正在当当网、京东销售,并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文在线、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上线阅读。 ![]()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 ![]()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 ![]()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 点击下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