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学者之道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1-09-15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学者之道

        文 | 冻凤秋

              一

       地上湿漉漉的,斜斜的雨丝飘拂过面颊,阳光却透过树林从远处照射过来,云层后面的天空仍是淡淡的蓝。

       四周一片寂静,满眼的青绿与苍翠。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穿越半个台北城,到南港区,在别样的太阳雨中,去拜谒胡适先生。

       沿着石阶步道而上,就看到他的半身铜像了。雕塑家杨英风1963年雕塑的胡适像,着博士服,头略向上仰,微微的笑意,深邃的目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词用在他身上多么恰切。也如陈丹青的评价: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我和父亲轮流鞠躬,与雕像合影。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他的墓地就在旁边,简约、素朴而不失庄重。白色廊亭环绕着主墓碑墙,上面有蒋中正的题字:智德兼隆。棺盖上是于右任先生的手迹: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先生暨德配江冬秀夫人墓。右侧安放着小小的“胡祖望先生墓”和“亡弟胡思杜纪念碑”。一家人在经历各自命运的风浪颠簸之后,在此团聚。

       墓地前庭的坡道中间,大理石墓志铭上刻着: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墓志铭由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家王壮书写。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觉得甚是恳切,也万分感慨。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总觉得这是对一个人至高的评价。

      沿着胡适纪念亭往山后走,竟然看到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先生青铜像和大大的圆形墓冢。比邻的还有物理学家吴大猷的纪念碑,著有《山涛论》的徐高阮的墓等。曲径荫深,更显幽静。隐隐的落寞感也很快释然,对于学者来说,所从事的本就是寂寞的事业,内心所求也无非就是这样的一份宁静吧,即使被遗忘,也仍然安享这绵长无尽的光阴,也仍然保存着完整的自我。

                    二

       走下山坡,看到长长的箴言墙。

       胡适的字迹一如他的形象,儒雅神秀。“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他抄写的是多年前的诗句,怀念着那个他曾经深爱,却终究辜负的曹诚英。

       这个传闻中悲戚、孤单一生的弱女子,却是我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先后在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沈阳农学院任教,为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她还把一生的积蓄捐献给家乡绩溪旺川村,资助当地办学,修建桥梁等。

       作为学者,她走过了怎样的道路?那曲折、寂寞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少凄婉、痴情的诗词,留下了令人唏嘘慨叹的悲欢故事,更应当留下她勤奋、执着、倔强的身影。沿着这样的学者之路,她走向博大、平和、慈善,完成她梅花般清寒孑然的命运。

       而胡适,如李敖在《胡适评传》一书里楔子里写的:作为一个时代里的人,胡适有他的刀山火海,有他的八十一难,有他的心力交瘁的苦炼。

       他的荣誉与耻辱,他的诚恳与虚伪,他的开明与狭隘,谦和与跋扈,勇敢与懦弱,成功与失败,都要接受眼泪的覆盖,笑声的淹没,历史的评判。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要在有疑处不疑”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在胡适公园的箴言墙上,在位于中央研究院内的胡适纪念馆里,都看到胡适手书的这些句子。它们是胡适作为一个学者毕生坚持的原则,至今读来,仍掷地有声,仍是后学者必要的遵循。

       想来,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他突破千百年来传统的标准、规范,在传统哲学步入现代进程中,他是开创者,第一人;他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中,是开路先锋;他的白话诗集《尝试集》,戏剧《终身大事》,翻译的西方短篇小说,撰写的《白话文学史》等,均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追求民主、法制、自由、人权,他以“实验主义”的精神循序渐进,以耐心和谨慎发现问题,改善现实。难得的是他天性中充满了阳光和微笑。他说,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

       特别喜欢他这段话:“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关于人生感悟,他抄写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送给朋友,“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他以顾炎武的诗句自勉,“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从安徽绩溪,到上海求学,再到美国留学,后来任教北京大学,再赴美担任使,经历种种,最后到台湾中央研究院担任院长,直至去世。也许,20岁时,当他的名字由胡洪骍改名胡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某种程度的顺风顺水。

       他留学美国,深受现代文明生活的洗礼与现代学术体制的训练,思言所至,往往开风气之先。在传统思想和“再造文明”的可能之间,他游刃有余;他一生获得33个荣誉博士学位,谓誉满天下;他交友广阔,毕生奖掖后进,资助提携林语堂、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沈从文、季羡林、陈之藩、李敖等一众才子,也资助最普通的贩夫走卒。因为仗义疏财,“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为流行一时的称呼。他说:“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他有这样澄明的境界和广阔的心胸;他宽容待人,面对攻击者谩骂者也是如此,永远温文尔雅,心平气和。温和而坚定,自由且悲悯。真正的君子就是如此吧。

                   四

        在胡适纪念馆里,看到他的书信,手稿,照片,用过的笔墨、印章,大量的生活用品,衣物等等,他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我想,这位君子在时代的天空上如星辰般熠熠生辉之时,他也实在为这种“适”付出了代价。正如季羡林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所写: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那么,我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我觉得,不管适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我也举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会议开始时,适之先生匆匆赶到,首先声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他要早退席,会议开着开着就走了题,有人忽然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兴致极高,大有挑灯夜战之势。从这样一个小例子中不也可以小中见大吗?

       在根本上,他就是一个书生。一生忙忙碌碌,在面对政治和强权、独裁时,态度和作为都是书生的坚持,往往徒劳无功,最终留下的还是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纪念馆后面,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居住了五年的住宅内,看到朴素的陈设,窄小的仅容一张单人床的卧室,简陋的卫生间,等等。最显眼的还是餐桌旁和书房的书柜里摆得满满的历史、哲学书籍。

                     五

       一路上,父亲和我交流很少,大多时候都沉默着。我们各自感慨、思索。

       我想起多年前,我没有继续攻读博士,选择了工作时,他失望的叹息。

       也许那时,我还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某些坚持。他并非不期望我们多挣钱,收获名利,只是在他的内心内处,更看重学问。他们那代人曾经错失的求学机遇,他希望我们能珍惜。

       可惜,我不曾珍惜。我在游移不定中,终于偏离了他预想的轨道。

       然后,10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从生活中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终究只是蹉跎。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当我慢慢悟到一些,又试图捡拾一些的时候,我们来到此地,走一走“学者之道”,才真正懂得个中滋味。

       在时代的潮水中,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不影响潮水或不受潮水侵蚀。性情使然,选择使然,或是命运使然。无论如何,但愿我们都能真正抱持胡适说的“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态度,做我们适合做的,擅长做的,然后矢志不渝。

       终究,学者之道曲折,学术、思想、文字绵延,光明和希望永在。

有 

12

冯杰

       诗人,作家,文人画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获过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宗教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屈原诗奖。海外文坛称其为“在台湾出版最多散文集的大陆作家”,“获得台湾文学奖最多的大陆作家”。

      本文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录。而独写一人,还要垒成塔尖。看后我想抒发,但还是归为先生追求的那一句话"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依然是山风吹过月亮后所要捡拾的金叶。  

       想到我首次去台北,要去中央研究所旧地拜访先生,却是周一闭馆。胡先生首先给我一顿闭门羹。十年过去,如今,这篇文章给我打开半扇小门。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培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 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冻 凤秋

编辑,记者,写作者

曾用笔名晴雪、风儿

作品以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中短篇小说为主,出版有随笔集《风吹书香》等。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