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静道蜜语

 a全真项静道 2021-09-15

为君“九大法宝”

【原文】
安徐正静(1),其被节无不肉(2)。善与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听。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3)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4)之治,君为五官(5)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
循名而为,按实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右主名。

注释】

(1)选自《符言》篇。符言:符是符契、符节。我国早在先秦就有符契,最有名的是铁或玉制虎符。汉代则把有节的竹片加以中分,由两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这一片竹的人,只要能把两片竹完全合在一起,连竹节都能像原来那样吻合,那就证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来就又出现了木符、纸符等,并在上面加盖印记,而且是从印的中间切断使用,这种印就叫“骑缝印”。这里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是说这篇关于为君的“九大法宝”的论述与贤明君主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应的。还有人认为“符言”乃是“阴符之言”的简称。安徐正静:安祥,从容,正派,沉静。
(2)被节无不肉:这句理解有点困难。陶弘景注释说:“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人节度,无不饶裕。”显得有点勉强,有人认为是指音乐合节,也不很顺畅。我们的理解是:君主治理国家,既有法度节制,又能柔和宽容。肉,方言里形容柔软。
(3)荧惑:即火星,古人认为火星事灾星,它一出现就会有灾祸。火星又隐现不定,所以引申为隐约模糊。
(4)九窍: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人体上共有九个小穴,就是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二便孔。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只称为“七窍”。
(5)五官:古代五种重要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沉静,既会柔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君主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才,都能像车子辐辏一样,聚集到君主周围,君主任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君主就可明察一切,没有什么可以蒙蔽的了。以上讲察人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要经过核实再采取赞同还是反对。如果在这样的理性下广泛听取并接受进谏,就会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固执地拒绝别人进谏,就会使自己受到封闭而孤立。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如果坚持采用听术,保持神明既正派又深沉的心境,那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讲虚心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公正而坚决。赏赐的信誉与处罚的公正,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来冒犯主君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君主咨询的范围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问得清清楚楚,那就不会出现隐约模糊和被蒙骗的事情了!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君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物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一切都是悄悄而又出乎意外地变化,如果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并懂得人情物理呢!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君主必需洞明天下,就要拥有三个宝贝:一个叫做“长目”,一个叫做“飞耳”,一个叫做“树明”。使坏人坏事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处,都不能隐藏。这就叫做“洞明”。这样,天下的奸邪就不敢在黑暗中耍阴谋、为非作歹了。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情,根据实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情,实情产生于物理,物理产生于属性,属性产生于和谐,和谐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附:持枢:“人君之大纲”
《鬼谷子》一书自《本经》以后部分与前面12篇的风格截然不同,内容也以道家和阴阳家思想为主,所以一般都没有最后肯定是鬼谷子亲自著作,暂时存疑。因此《持枢》和《本经》篇(附在《处世之鉴》之后)中有价值的内容,我们用附录的形式摘出。持枢作为君主治国的“大纲”,其核心思想是“天枢”,即顺其自然。
【原文】
持枢(1),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2)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3),生养成藏,亦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
(1)选自《持枢》篇。陶弘景注释说:“枢者,居中以运外,处近而制远,主于转动者也。故天之北辰,谓之天枢;门之运转者,谓之户枢。然则持枢者,动运之柄,以制物也。”持枢是希望君主能够掌握洞察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则,以便采取能适应的行动。
(2)天之正:天时的正常运行,指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陶弘景注释说:“不为而自然,所以为正也。”
(3)人君亦有天枢:人间君主也有类似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陶弘景注释说:“人君法天以运动,故曰:亦有天枢。”
【译文】
所谓“持枢”,是指春季的耕种、夏季的生长、秋季的收割、冬季的储藏,这些事物的实施是与天时的正常运行相应的,是“正道”,决不可企图改变和违背这些规律,违背者即使暂时成功最后也要失败。
所以,为人君者,也必然有类似的“天枢”,负责生聚、教养、收成、储藏等重任。在社会生活中,尤其不可改变和抗拒这些规律。如果违背基本规律,虽然暂时兴盛起来,最后还要衰落。这是“天道”,也是人君治国的基本纲领。
用人之方
用人的方略关键在于诱使人和掌控人,然后才能鉴别人才,合理使用,这实际是“权”与“术”的综合运用。
诱人和制人的技巧
【原文】
将欲用之于天下(1),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2),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3)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4),以钳求之。

【注释】

(1)选自《飞钳》篇。陶弘景注释说:“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牵持缄束,令不得转移。”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人才,令其激动尽才,等到他们心疑思异时,用其所好约束钳持,令其不得脱离。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广到全天下。
(2)天时之盛衰:指天道运行的兴盛和衰落,但是,古人认为天道运行与人事和国运密切相关,所以,观察并认识鉴别天运也包含了观察并认识鉴别人事与国运。
(3)诸侯之交:人才与诸侯国的交往。
(4)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按他们的爱好予以引诱、赞美。钩,钩取,钩住,即探求、引诱再套住。
【译文】
要把“飞钳”之术推广到天下用人的方面,就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他们所处天道的盛衰,掌握他们所处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他们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还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予以肯定、赞美。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鉴别人的方法和原理
【原文】
凡度权量能(1),所以征远来近(2)。立势而制事(3),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注释】
(1)选自《飞钳》篇。度权量能:是指估量对方的权略和能力等。
(2)征远来近:使远近的人才都来投效。征远,使远方的来;来近,使近处的来。陶弘景注释说:“凡度其权略,量其材能,为远作声誉者,所以征远而来近也。谓贤者所在,或远或近,以此征来,若燕昭尊隗,即其事也。”陶弘景举郭隗一例,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尊贤堂尊重并师事本国的郭隗,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这只是“征远来近”的一种方法而已。
(3)立势而制事:造成一种态势,制定一些人事规则。
【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这就要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制定一些人事规则。一定要首先考虑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他对内、对外的各种言行;掌握他经邦济世的才能具有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他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全面权量这些,如果还有隐伏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予以弥补或矫正,使之能够为我所用。
处世之鉴
立身处世以“打量”处世环境为第一位。除了“打量”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大环境之外,也要“量家”、“量身”,运用“忤合”之术加以整合;选择好了环境,并非万事大吉了,你还要运用“内揵”之术,广泛交接,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处境;然后再不断地自我估量,自我调整,这样就能纵横天下!
环境“打量”之法
【原文】
凡趋合倍反(1),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2),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3)。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4)。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注释】
(1)选自《忤合》篇。忤(wǔ)合:《太平御览》作“午合篇”,午,是纵横相交的意思,《仪礼·大射》:“度尺而午,射正莅之”,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午又通“迕”,《庄子·天道》:“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意思是违背,相抵触;作“忤”,是不顺从或逆、背离的意思,《庄子·刻意》:“无所于忤,虚之至之。”合,符合,不违背,和合。《荀子·性恶》:“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忤合,就有背离与和合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忤合》篇认为,背离与和合都有相应的策略,或者合于此而忤于彼,或者合于彼而忤于此,但是忤与合又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实行忤合策略的先决条件,就在于了解和估量环境。陶弘景注释说:“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这是纵横家的处世之道,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策略。趋合倍反:趋合相当于“合”;倍反相当于“忤”。倍,同“背”。
(2)常为无不为:常常是没有什么不做的。陶弘景注释说:“善必为之,故无不为;无稽之言不听,故无所听。”
(3)与之为主:他们都是各为其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
(4)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忠,忠实;反忤,抵触,背逆。
【译文】
凡是有关和合或背离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圆环一样接连不断而无痕迹。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彰显名分。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的际遇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的。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
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的总形势以及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形来运用它;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分析这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运用它;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衡量这个家族的地域、人文的状况,然后灵活地运用它;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对这个人的才能、气势等都估量考察一番,然后量才而用。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所以,“打量”处世环境是第一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