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如开俊 2021-09-15

这个故事是我们比较熟悉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意大利报纸上画家笔下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场景

本文不讲一战风云,只谈“大公”这个贵族头衔。其实在德语世界,有两个差别蛮大的概念Erzherzog和Großherzog,在中文里都被译为“大公”,这可能给中文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本文尝试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梳理,请大方之家批评。

奥地利大公

先说Erzherzog。首先记住一条:这个头衔只有奥地利才有。

从字面看,Herzog就是公爵;erz作为前缀,强调较高的级别。那么从字面看,Erzherzog译为“大公”,是没有问题的。Erzherzog在英文中被译为Archduke,其中Arch的最终词源是希腊语ἀρχι(arch),表示“权威”或“主要”。奥地利帝国在正式的拉丁文文书中,用的是拉丁文Archidux,它和英语Archduke同源且形似。所以英语Archduke可以和德语Erzherzog划等号。

奥地利的大公头衔是从14世纪的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1339—1365)开始的。他原本就是公爵(Herzog),为何要加一个前缀“大”呢?

这要往前推一点,1356—1357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在纽伦堡召开帝国议会,最后颁布了《黄金诏书》,明确规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体和皇帝选举规则,设立了七个选帝侯(即享有皇帝选举权的大贵族,他们本事是实力较强的诸侯,同时选票常常能换来很大的利益),其中没有奥地利公爵。

《黄金诏书》的一个副本,现存斯图加特档案馆

所以鲁道夫四世给自己加一个“大”字,很有拉虎皮作大旗的成分,至少在名号上把自己抬高,希望能和七大选帝侯平起平坐。皇帝查理四世(鲁道夫四世的岳父)拒绝承认奥地利人的自我拔高,欧洲的绝大多数统治家族也不承认。但奥地利公爵们从此开始单方面自称“大公”。

自封为奥地利大公的鲁道夫四世

到1453年(也就是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消灭拜占庭帝国那一年),奥地利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已经牢牢掌控神圣罗马皇帝的选举,事实上垄断了皇位。原本应由选举产生的皇帝,从此在哈布斯堡家族世袭(不过选举的走过场还是要的)。既然皇帝都是自家的了,那么让官方承认自己的“大公”头衔,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正式承认这个头衔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属于哈布斯堡家族)自己没用过“大公”头衔,所以第一个合法地、正式地使用大公头衔的是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阿尔布莱希特六世(大约从1458年开始)。奥地利公国(Herzogtum Österreich)也就变成了奥地利大公国(Erzherzogtum Österreich)。世界历史上,叫Erzherzogtum的政权只有这么一个,绝无第二。当然,另一种大公国(Großherzogtum)有很多。但此“大公”非彼“大公”,此“大公国”非彼“大公国”,这个下文详述。

起初,只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土的统治者才可以用“大公”头衔,比如家族会把领土分成多块,分给家族的不同分支。每个分支的统治者(且仅有统治者)享有大公头衔。但从15世纪起哈布斯堡家族的所有(无统治权的)男子,从18世纪起所有女子,也就是皇帝及其合法儿女们、皇帝的兄弟及其合法儿女们,仅仅凭借其血统,从出生起就自动获得“大公”称号。比如,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斩首的路易十六之妻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弗朗茨一世皇帝和玛丽亚·特蕾西亚皇后的女儿,所以是奥地利的女大公之一。

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于1793年10月16日受刑,她也是一位奥地利的女大公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废除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建立奥地利帝国,1867年又与匈牙利联合建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皇室成员(其实一直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继续享有大公头衔。

1839年,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颁布家法,规定男女大公们的婚姻、更换住地、出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男女大公们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必须是统治家族的成员),否则他们的后代没有皇位继承权。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妻子索菲仅仅是个伯爵的女儿,虽然他俩被允许结婚,但他们的孩子没有继承权;并且,在公共场合,索菲不能陪同丈夫一起露面,不能乘坐皇室马车,不能使用剧院的皇室包厢。

1919年4月,奥地利共和国废除贵族制度,禁止使用贵族头衔(包括大公)和其他世袭头衔,于是留在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就只能使用名字和姓氏哈布斯堡—洛林。但在奥地利境外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可能还会使用头衔。德国虽然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废除贵族制度,但允许继续使用贵族头衔和世袭头衔,比如“冯”(von)和“祖”(zu)。所以,目前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末代皇帝的长孙,在奥地利的名字只能是卡尔·哈布斯堡,但因为他同时有德国公民身份,在德国就可以自称卡尔·冯·哈布斯堡。

目前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卡尔·哈布斯堡

18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波旁王朝取代哈布斯堡家族,成为西班牙国王。依据传统,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国王也使用(名义上的)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但西班牙只有国王一个人才用这个头衔。

另一种大公

而欧洲历史(包括德意志历史上)的另一种大公Großherzog,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它和Erzherzog都被译为“大公”。一般来讲,Großherzog的地位要低于Erzherzog,但高于有主权的亲王(Prince)和公爵。从这里开始,无特殊说明的话,“大公”均指Großherzog。

Großherzog的构词很简单,Groß就是“大”。英文译为Grand Duke,十分贴切。

大公的出现比较晚,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大公的例子,是1569年托斯卡纳(今天意大利的一部分)的统治者被教皇授予这个头衔。之所以有创造一个新头衔的需要,是因为在中世纪“公爵”头衔因为授予太多,已经大大贬值,需要一个新头衔来表示一个在政治、军事或经济上很重要、超过公国,但不足以成为一个王国的政权。在托斯卡纳之前,葡萄牙和勃艮第也有人自称大公,但没有获得普遍承认。一直到19世纪,托斯卡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大公国(Großherzogtum)。

是拿破仑把大公这个概念推广开,范围主要是在他影响下(并一度臣服于他)的德意志邦国,尤其是他建立的莱茵邦联。在德意志语境下,大公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者,高于公爵(Herzog)和侯爵(Fürst)。拿破仑先把自己的妹婿若阿基姆·缪拉提拔为贝格大公。但随后在拿破仑影响下的黑森—达姆施塔特方伯、巴登选帝侯和维尔兹堡选帝侯也索要大公头衔。1810年,莱茵邦联的最高教会领袖,雷根斯堡的侯爵/主教也在拿破仑保护下被封为法兰克福大公。然而拿破仑倒台之后,这几个亲拿破仑的大公遭到清算,贝格、法兰克福和维尔兹堡这几个大公国都丧失了这么崇高的地位。不过黑森和巴登大公国一直延续到1918年。

缪拉在姐夫拿破仑的帮助下成为德意志的贝格大公,后来还当上那不勒斯国王

1815年,拿破仑第一次下台之后,列强召开维也纳会议,重画欧洲地图,把好几个德意志诸侯提升为大公,于是出现了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梅克伦堡和奥尔登堡大公。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诸侯与势力强大的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或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有紧密联系,才得到这样的优待。比如梅克伦堡和奥尔登堡家族都曾与沙皇家族通婚。

此外,从1815年起,奥地利皇帝享有托斯卡纳大公(Großherzog von Toskana)头衔;1846年,奥地利占领了波兰的克拉科夫之后,奥地利皇帝享有克拉科夫大公(Großherzog von Krakau)头衔。

今天的卢森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大公国(Großherzogtum),历史上曾有三位卢森堡统治者成为神圣罗马皇帝。

俄国也有大公的概念,在英文和法文中译为Grand Duke和Grand duc。俄国的大公有点复杂,我们从头说起。俄语中有一个词Князь,英文音译Knyaz或knez,但在英文中一般译为prince,所以常被误译为“亲王”。这个词源于原始日耳曼语,与英语的king和德语的König同源。Knyaz可以译为“王公”或“公爵”,最初指斯拉夫人的部落酋长,后来成为斯拉夫封建制国家的统治者的头衔。其中较为强大、比较核心的统治者,起初是基辅Knyaz,然后是弗拉基米尔Knyaz,然后是莫斯科Knyaz,头衔改为Velikii Knyaz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伟大的Knyaz),一般译为“大公”,而其下属的区域性统治者就称为Knyaz,译为“公爵”。

所以在早期,俄国的大公是一个独立统治者,比较接近西欧的Großherzog/Grand Duke。从1328年起,莫斯科的大公因为在斯拉夫诸侯中特别强大,改称“全俄罗斯大公”,他的后代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开始用沙皇(Tsar)的称号。从此以后,俄国沙皇(后改用西方式的称号Imperator,即皇帝)的儿子们和孙子们(不一定是继承人)都享有大公头衔。所以,俄国的大公起初相当于德意志的Großherzog,但后来变成与奥地利的Erzherzog相当。

最后概括一下:Erzherzog只有奥地利才有,都是皇亲国戚,大多没有统治权;在奥地利之外的德语国家,Großherzog是一个邦国的统治者。英文中将这两个词翻译成不同的词,而中文将其混为一谈地译为“大公”,方便是方便了,却很难让人体察二者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